本报记者 苗倩 发自北京
6月10日,在永乐2025春季拍卖会之全球首场“初代藏品级LABUBU艺术专场”上,一款“全球唯一一只”的薄荷色“LABUBU”,最终以108万元的价格拍卖成交。
同日,今日酒价发布了“原箱飞天茅台跌破2100元”的消息,而茅台蛇年生肖酒也出现了价格下探。
在潮饮的推动下,“酒+新业态”“酒+新模式”“酒+新消费”“酒+新科技”“酒+新场景”等创新模式,正在彻底改变传统酒类经营路线。
当下,“提升服务、驱动消费、扩容市场”是葡萄酒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报首席记者 杨孟涵 发自北京
2009年后,以“酒”为核心,融合清吧、餐饮等形式的“小酒馆”开始遍地开花,成为都市青年们休闲新宠,同时,也成为依赖“场景化”营销的酒业终端新宠。
近日,红餐产业研究院最新发布的《酒馆发展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5年3月,全国酒馆门店总数超过6万家,相关企业存量超3.8万家,“酒馆”产业可谓生机勃勃。
未来,能够整合产品创新、即时零售布局和数字化供应链的啤酒品牌,将在竞争中占据先机。
IWSR最新十年预测显示,到2034年,全球核心酒饮市场价值将增长340亿美元。其中,新兴市场贡献率超八成。
这些“液体博物馆”至今仍在生产,它们用琥珀色的酒液诉说着中世纪修士的虔诚、文艺复兴时期工匠的执着,以及工业革命带来的变革。
本报评论员 张瑜宸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如今走进任何一家便利店、超市或是餐饮场所,那些曾经随处可见的6元以下的品牌啤酒——无论是经典的瓶装还是便携的听装,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失。当然,存在一种例外情况,即产品推出特价活动的。
有意思的是,这种“向上”的涨价趋势与其他酒类纷纷“向下”形成了鲜明对比:白酒企业们正忙着推出百元以内的光瓶酒,葡萄酒品牌也在不断下探价格带,就连黄酒、预调酒等品类也开始走亲民路线,唯独啤酒行业集体“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