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杨孟涵 发自北京
2025年,名酒企业似乎集体掀起了“低度风”。这股低度风的背后是什么?与高度化的“酱酒热”相比,是什么造就了这种高度、低度的流行之风?
值得注意的是,据传泸州老窖在研发6度的白酒产品——这无疑打破了大众对于白酒度数的认知,更打破了行业对于“低度酒”的认定。
消费心智正从“性价比刚需”向“品质化悦己”转移,光瓶酒已经从“渠道补充产品”跃升为“行业增长引擎”。值得关注的是,光瓶酒的高速增长绝非简单的“量增”,而是品质与价值的双重跃迁。
基于对市场环境与趋势的判断,茅台需要主动求变,从商品时代向商品与服务并重转变,从“渠道为王”向“消费者为王”转变,摒弃被动等待的思维,以积极姿态应对时代挑战,把握发展机遇。
本报特约撰稿人 吴勇 发自北京
在行业低迷期,市场往往容易陷入两种极端:要么盲目追逐少数如茅台这样的头部企业为“避风港”,将其神化为万能解药;要么消极观望,以环境为借口停滞不前。
茅台本质上只是一个企业,既无义务也无力承担整个行业兴衰的责任。将行业困境的解决寄托于某个“标杆企业”身上,本质上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懒惰思维。我们需要更清醒地认识到,行业的突围从来靠的不是“救世主”,而是每个参与者的主动作为,这是一种清醒的生存智慧,更是穿越周期的核心竞争力。
重构游客与产区的连接方式,将游客从被动的“参观者”转化为主动的“共建者”,让体验从表层观光跃升为深度共创。
随着高端化进程停滞和传统即饮渠道步履蹒跚,品牌必须重新调整策略,注重可负担性、新兴品类和新消费场合。
本报评论员 孙文东
近日,五粮液、泸州老窖等多家头部白酒企业宣布将推出低度酒产品,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也引起了大量媒体的纷纷报道。
因为白酒的量价齐降,让市场和消费者感觉,白酒低度化是市场未来的一个方向,将来白酒价格还会继续走低。
白酒产量和销量的下降,是一个老问题;白酒度数的下降,又好像是一个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