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本报首席记者 杨孟涵 发自北京
招商证券的报告显示,当下产业已经进入“酒企煎熬期”,酒企收款难度增加,市场供需关系有所改善,虽然接下来1-2个季度板块业绩可能继续承压,但渠道健康度开始提升,结合当前持仓低位,底部信号明显,股价可能领先于基本面2-3个季度见底反转。
特色酱酒企业应在全国声量提升的同时,勇于抱团发展,积极加入白酒国际化市场大军,提高特色酱酒的全球影响力。
色酱酒何以生存、发展?一是本地化对抗全国化,二是区域文化对抗流行文化,三是地方情感对抗品牌有优势。
本报记者 苗倩 发自北京
作为全国酒类消费量最大的省份,山东省的白酒消费主要以低度浓香为主。在消费主权时代,山东的低度浓香白酒以“绵、甜、净、爽”典型风格,迎合了“适度”“适量”的多元化消费需求。
“从消费占比来看,低度浓香白酒在山东市场占据主导地位,销量占比高达70%;从消费价格带来看,高质价比的白酒消费需求旺盛,100元-300元/箱的白酒消费量占总消费量的50%。”山东省糖酒副食品商业协会会长薛剑锐表示,低度浓香作为鲁酒的特色名片,多年持续摘得“质量第一、销量第一、产量第一”的成绩,源于鲁酒企业30多年如一日对品牌的坚守和对生产技术的精益求精、对人才梯队的培养及始终如一的消费者培育,正是鲁酒人对低度浓香品类的不懈付出,在饮酒主力人群迭代、健康消费理念蔚然成风的消费背景下,鲁酒的低度浓香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走势。
茅台系列酒的隐忧也为行业敲响了警钟:脱离品质支撑的规模增长终将反噬品牌溢价,唯有构建“产能-渠道-品牌”的三角稳态,才能穿越周期。这场博弈的结局,或将重塑中国白酒的价值竞争逻辑。
Z世代并非排斥葡萄酒,而是要求其适应自己的节奏与价值观,品牌需跳出固有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