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发山
1959年,我15岁,临近年关,队长突然派我到留驾水库换班。下午,我随村内其他社员,推着行囊,步行几十里,来到了水库工地。
工地上人山人海,彩旗招展。上百辆独轮手推车在大坝斜坡上排成长龙,或上或下,你来我往;车轴间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与远处传来“嘿哟嘿哟”的打夯号子交织在一起,宛如一曲雄壮的劳动交响乐。
李玉平
一
1973年,我18岁,是村里的民兵排长。除夕夜,因我没有成家,库房里又存有真枪实弹,连长安排我在民兵连部值班。
漫漫长夜,躺在床上漫无目的“瞅屋笆”,看到屋子的天棚上贴满了旧《新烟台报》(《烟台日报》前身)。我喜出望外,一骨碌从被窝里钻出来,披上棉袄,端起煤油罩子灯,跳上办公桌,仰着脖子读起报来。
于建章
牟平区姜格庄街道有一个村庄名叫沙家疃,全村130多户,沙姓有70多户,柳姓只有一户。如今说起沙家疃,不了解历史的人,甚至一些本村人,都以为沙姓最早来此建村,故名沙家疃。
据《牟平地名志》记载,明末,沙姓由牟平城东南沙家庄(今文化街道办事处)迁此建村。《沙氏族谱》记载,牟平城东南的沙家庄村共有弟兄三支沙姓居住,明朝末年,长支(老大)沙姓十余户迁至姜格庄乡(今姜格庄街道办事处)柳家疃村定居。因为柳姓四百多年前就在此地建村,所以叫柳家疃。沙柳两姓长年和谐共处,随着时间的推移,沙氏开花结果,繁衍生息很快,逐渐成为大户,而柳姓与张、王、李等姓氏成为村中零星散户。在清朝中期,沙姓反客为主,决定把柳家疃更名沙家疃。虽村名更改,可是村里柳氏留下的一些地名仍然沿用至今,如柳家葬茔、柳家塂子、柳家岚子,百姓仍然称呼照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