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展韵
早年间物资匮乏,主食以地瓜为主。父亲那时是木匠,给队里制作马车,还干其他一些杂七杂八的活儿。半个月的时间,队长给了父亲半片花生饼,算是顶了父亲这半个月的伙食费。
父亲把花生饼拿回家,母亲很高兴。半片花生饼,熬稀饭能吃好多天。就在全家人高兴的时候,父亲突然想到了什么,和母亲小声嘀咕了几句,就把半片花生饼放到了里面的炕上。
孙瑞
开春后,是胶东沿海大量的蠓虾、小蟹、杂鱼等不起眼的海鲜上市的季节,味道特别鲜美,人们纷纷用它磨酱。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后,在过去食材单调的季节,打开酱罐,大葱蘸酱,成了那个年代的主打就头,让人百吃不厌。
虾酱
在我老家丁字湾一带,自古以来就有磨虾酱、蟹酱、鱼酱的习惯,统称为“三酱”。
莱夫
胶东民间曾经流传过一句俗语:“萋萋菜炖小豆腐——穷搿穷。”“搿”为民间俚语,其读音为gé,“结交”的意思。若要弄清这句话的来龙去脉,还得细细说来。
萋萋菜是老烟台人很熟悉的一种野菜。萋萋菜学名小蓟,因叶子边缘生有小刺,故其别名多与刺有瓜葛,像小刺盖、刺菜、青刺蓟、千针草、牛戳刺、七七牙等称呼,都是对萋萋菜生动形象的描述。俗话说“地贫人耍赖,光长萋萋菜”,萋萋菜生命力之顽强由此可见一斑。旧时,不惟田间地头,就连村舍沟沿甚至贫瘠荒滩里,也随处可见萋萋菜的身影。萋萋菜茎秆挺拔,其花蕾为红色,野红花因此得名。倘若等到开花结果,扒开籽实,能见到里面包藏一种叫做瞎眼虻的寄生虫,它会叮在驴骡身上吸血,对牲畜危害很大,故为农人所深恶痛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