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张荣起
上世纪70年代末,伴着恢复高考的东风,久违了的读书风气重回校园。我当时任教于栖霞四中,发现好多学生因为适合他们课外阅读的书太少而苦恼。作为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我在学生中发起成立了一个文学兴趣小组。
我事先在《中国青年报》和《山东青年》月刊中,选取反映校园生活的文章,一人读、大家听。全省乃至全国的学子们刻苦读书、立志成才的事迹和好文章,鼓舞着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大家听后都跃跃欲试。我觉得培养他们写作兴趣的火候到了,要求每人每周写一篇“周记”在小组交流。出自同伴之手,反映身边的人和事,自然让学生们感觉比报纸上的文章更有亲切感。作品受到老师和同学肯定者,极想与更多人分享,于是我搭起另一个平台——《新芽》手抄报。手抄报张贴在教室后墙,课余饭后,总有好多人围观点评,大家学习语文的兴趣悄然增加。1980年暑期,这届学生迎来了毕业(当时是高中两年制),高考中,语文不出意外地取得了理想成绩。
林春江
又到高考时。我永远记得,那年的7月6日上午,我和同学们分乘四辆大客车,踏上了寻梦之路。
大巴车缓缓驶入一中校园,这里是全县的高考考场。黑压压的一片头颅探出窗外,不约而同地朝我们指指点点、品头论足。当我们爬到车顶往下扔行李时,各种“奇形怪状”的行李使他们放声大笑,毫无顾忌。我们没工夫理会他们的浅薄,只想:嘿,小子,考场上见!
刘宗俊
我是1987年参加的高考。那时整个福山县(今福山区)有四所高中,实行划片招生。我就读的是福山二中,学生基本来自门楼、张格庄、回里三个公社。虽然学校在距家五六里的镇驻地,但由于交通不便,高中三年我在校住宿,只有周末才步行回家。学校教室夏天无风扇,冬天只靠屋子中间一个煤炉子取暖,条件艰苦,但学生的学习劲头都很足。高考前全县有一次预考,时间就在7月7日、8日、9日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