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归来衔泥忙

2024年05月14日

蔡华先

一只鸟儿从眼前掠过。不用看,不用问,仅凭那熟悉的灵巧的黑色身影、呢喃的声音、如剪刀般的尾巴,便可知道燕子又飞回来了,心中便涌起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欣喜。

燕子是候鸟,每年秋冬之时便飞到南方,第二年春天再返回北方。燕子归去之时,会给人们留下几多期待,在心中默念燕子何时归。每年春天,燕子都是同旧侣一起归来,并绕故巢飞,所以人们常常把游子喜归故里称作是旧燕归巢。

燕子不来春寂寞,燕子归来惊喜多。诗人说,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普通百姓说,燕子来家做个窝,喜事多又多。

目光追逐着那只在空中飞翔着的燕子,只见它时而张开双翼,扇动几下,展示一个漂亮的特技飞行;时而收回,紧贴在身上,滑翔着,然后再次展开双翼。

燕子飞翔的动作甚是优美,至今还有一个成语——飞燕游龙,说的是像飞燕一样轻快,像游龙一样柔曲,形容体态轻盈柔美。还有另外一个成语——莺歌燕舞,燕子飞起来的动作是那么优雅,像是在翩翩起舞,颇有韵律,好像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节奏又很明快,好像优美的华尔兹。

我正在欣赏燕子起舞,那身影逐渐飞近,一个俯冲,又突然拉起,向上飞去。刹那间,燕子突然呈现在我眼前,头朝上,双翼展开,尾巴呈剪刀状叉开,从我眼前掠过。我突然想起了传说中造字的仓颉,眼前燕子的形象幻作甲骨文中那个“燕”的象形字。当初,燕子是不是也是这样在仓颉眼前飞过,让他灵光一现,造出了这个“燕”字?

甲骨文中,“燕”是一个象形字,其造型便是一只头朝上展翅奋飞的燕子。小燕子张开嘴,展翅向上飞,翅膀又尖又长,尾巴像剪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文字统一为小篆。小篆中的“燕”字,字形有了变化,燕子的嘴不仅张开,还衔着东西。一直到后来的隶书、楷书,“燕”字的字形都在变,但有一处却一直没有变,那就是“燕”字上面是“廿”字,就像是燕子张着嘴,嘴里还叼着什么东西。

想到此,再仔细看空中飞翔的燕子,它的嘴里果然好像衔着什么东西,似乎是羽毛,也可能是一根草棍。

果然是燕子归来依旧忙。

在普通人看来,燕子喜欢双飞,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是人间难得的景致。燕子的呢喃是春日里动人的歌谣,燕子的身影是春风里跳动的音符。

不过,若是细细观察,燕子其实无意争春,它是在为筑巢而忙碌。一路风尘仆仆,飞越关山重重,归来未肯歇,依旧衔泥忙。白居易曾写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王安石也在词中写道:“营巢燕子逞翱翔……”。

还记得小时候在语文课上,学过一篇课文《群鸟学艺》。说的是许多鸟儿听说凤凰会搭窝,就到它那里去学习。在学艺的过程中,鸟儿自认为学会了搭窝的技巧,便一个个离去,最后只剩下小燕子在那里认真地听。凤凰告诉小燕子:“搭窝要不怕苦,不怕累,先叼泥,用唾液把泥拌匀了,再一层一层地垒起来,然后叼些羽毛和草铺在窝里,这样住着才舒服。”小燕子听完回去后按凤凰教的方法搭建好自己的窝。

虽然许多鸟儿都向凤凰学过搭窝,但是只有燕子的窝搭得最好,既漂亮又结实,而且很舒适。

可以说,燕子是所有鸟类中最会筑巢的,它的巢在各种鸟巢中是最结实、最舒适、最漂亮的。燕子巢不像其他鸟巢那样随意,它是燕子辛勤地用唾液把衔来的泥和草茎黏结而成,内铺细软的杂草、羽毛、破布等,在鸟巢中算是豪华的了。

既然是最结实、最舒适、最漂亮的巢,燕子付出的辛劳自不必说。有诗赞曰:燕衔泥,百鸟之智莫与齐。

为了确保燕子巢的稳固,燕子一般是先啄取湿泥,用嘴巴将其弄成球状,之后飞回到燕子窝,用嘴巴由里向外挤压泥球,并且还会混合一些稻草,这样就更加稳固了。有一个歇后语“燕子衔泥——一口一口地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管做什么,都要注意一点一滴地积累。

有了舒适的家,燕子便开始忙着育雏。燕子筑巢,着实不易;燕子育雏,更为辛苦。初见梁间牖户新,衔泥已复哺雏频。这是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捕虫育雏。“燕”字上面是“廿”字,既是燕子衔泥时叼的东西,又是它捕捉到的虫子。有一个成语叫燕子衔食,便是借燕子来比喻育子之艰辛。

白居易有一首《燕诗示刘叟》,就详尽地描写了燕子辛苦育雏的过程:“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读罢此诗,是否也会让我们想起孟郊的那首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燕子衔来春风暖。其实,燕子从来没有刻意去经营一种景致,但它辛勤劳作的情景却是最美的景致。就像在田间里辛苦劳作的农人一样,只顾默默劳作,那身影何尝不是春日里最美的风景?就像白发染鬓角的老母亲,一举一动何尝不满含深情,曾经为我们遮挡住多少风风雨雨。

燕子飞,燕子鸣,秋去何所归,春来复相见,燕子归来衔泥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