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匣子的故事

2024年05月04日

林海

曾经听父亲讲过,在我太爷爷那辈,我家是远近闻名的殷实人家。我小时候见过家里有许多祖辈传下来的老物件,如八仙桌、大柜、太师椅、花瓶、瓷碟、铜盆等。但我印象最深刻、感觉最亲切的还是姥爷打制的风匣子。

风匣子又称风箱,是一种助火工具,其形状像一个长方形的木头盒子,由一个木箱、一个推拉的木制把手和活动木板组成。烧火做饭时,用手拉动活动木板,空气通过进气口入内,然后通过排气口进入到输风管,最后再进入锅底,柴草燃烧得更旺。据说我国的风匣子最早出现于唐朝。

我家有两个锅台、两个风匣子。母亲告诉我,我家的风匣子包括一些老家具都是我姥爷打制的。

姥爷叫王玉发,21岁时从蓬莱过海到长岛讨生活,依靠祖传的木工手艺走街串巷谋生。村里人说起“王老四”,对他的手艺和为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如今村里许多人家还保存着姥爷做的风匣子和旧家具。

风匣子有单杆的,也有双杆的。姥爷做的都是双杆的,拉起来劲大、火力猛。

记得我上小学时,每天放学回来,都会看见奶奶坐在蒲团上拉风匣子做饭。我最爱吃奶奶蒸的骆驼毛海菜包子和她烙的发面饼。做饭时,有时奶奶忙不过来,就让我打下手,帮她拉风匣子,她弓着腰烙饼。有一次,我一手拿着《西游记》小人书,一手拉着风匣子,忘记往锅底填草了。奶奶笑着喊我:“小海,你看书都看入迷了呀!”我赶忙眼瞅锅底,火就要灭了,填上草,使劲拉几下风匣子,不出火,冒出几股浓烟,再狠劲一拉,倏地一股大火苗从锅底冒出来,一下子把我额前的头发燎焦了。奶奶心疼地嗔怪我“干个活要工钱”,便说不用我了,她自己一个人能行。我喜滋滋地跑去看小人书了。

后来,奶奶不在了,母亲天天从生产队放工回来,坐着小板凳拉风匣子做饭。母亲从黑发一直拉到白发。

风匣子里面的活动木板上都有一层鸡毛,主要作用是带风。时间长了,鸡毛会磨光,母亲便会让父亲找来鸡毛换上。

我听母亲讲过,她出嫁前,岛上还没盛行火柴,一般都会用火镰石点火,待把搓好的烧纸或蒿草引燃后,再去引燃锅底的玉米秸等烧草,然后再用风匣子加大火力做饭。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海岛上通电了,电风鼓取代了风匣子,风匣子退出了历史舞台。

不久前,我从烟台返乡看望母亲,发现母亲家的电风鼓坏了,便跑到乡政府所在地北城村,想买一个电风鼓给母亲换上,结果尺寸不合适。又跑到县城所在地乐园村,虽然买到了合适的电风鼓,但是没有合适的风管,售货员说要等两天后从岛外进货。一番折腾后,我竟然怀念起姥爷打制的风匣子。

老家的风匣子记载着时代的变迁,尽管已走进了历史,却常常温暖着我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