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夼 孙氏先祖迁徙溯源

2024年04月17日

孙英山

莱山区解甲庄街道梁家夼村,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山村。村庄坐落在宁海州城西15公里的桂山(牟平四大名山之一)和荆山(“荆岩古寺”是牟平十景之一)两座名山之间。这里山清水秀,富甲一方,是一块人人羡慕的风水宝地。村庄有420户人家,1200人口,村民由5大姓氏组成,孙、周、杜、于、蒋,其中孙姓占了90%以上。自明末清初孙氏先祖在这片山夼居住以来,村庄民风淳朴,村民和睦相处,前后380多年,十八代子民薪火相传,一直沿袭至今。

多年前,应莱山区史志办邀请,在解甲庄街道办举行解甲庄科举文化、莱山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胶东历史上的解甲庄等数次座谈会。会后,文友李镇老师问我:“孙老师,梁家夼村为什么没有姓梁的,全村都是姓孙的却没有叫孙家夼,而叫梁家夼?你可以把这一段村庄历史考究一番。”带着这个问号,我开启了对村庄命名、姓氏渊源的调查研究之旅,并在《烟台晚报》刊发了《梁家夼村名演变考纪》一文,把孙氏先祖早年迁徙、村庄名称“两家夼”“两甲夼”“梁家夼”形成的历史缘由进行了说明。

打小爷爷就告诉我,我们的老家是福山县盐场村,先祖是明末清初从盐场迁移到梁家夼村的。我很早就有到福山盐场老家实地走访、认祖归宗的意愿,只是忙于工作没有成行。20世纪60年代末期,我曾骑着自行车到30公里外的老家盐场村去过,拜访了一些村中老者,了解到了一些翔实情况。我父亲当年离休后,曾在镇政府编写社志,为牟平县志提供材料,和我村的孙承谓老师一起到福山盐场村进行过调查了解。因此,我手头有详尽的第一手资料,这为我追溯梁家夼孙氏先祖乔迁原因提供了依据。

据福山八家口孙氏始迁祖《孙氏宗谱》记载:孙氏兄弟八人系三国东吴大帝孙权之后裔。晋灭东吴后,孙氏子嗣分散四方,子孙传至三十八世,后裔有分支流迁三韩(马韩、辰韩、弁韩,统称三韩),其地域在今天的朝鲜、韩国境内。

据《明世堂孙氏家谱》记载:唐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李世民率领水陆大军攻打辽东和高丽。孙氏八兄弟为躲避战乱,浮海南渡,抵达登州府福山,卜宅定居,才有了8户人家的小村庄,故名“八家”。后人称定居地为“八家口”(即今天的八角社区)。元至治年间,又有辽宁朱姓,附近官庄陈姓迁入,仍沿用旧村名。后因方言“家”与“角”音近,到明代万历十年(1582年),官文称“八角”,至此“八家”改“八角”。因“八角”一带是渔农兼营的宝地,后又有莱州丁姓、蓬莱刘姓和附近古现王姓、汤家汤姓相继迁入,村名仍称“八角村”。“八角”村前的海湾称“八角湾”,临近的海口称“八角口”。八角口西与建有阴主庙的磁山、东与建有阳主庙的芝罘岛隔海相望,八角口腹地广袤,八角湾水域宽阔,是一处天然深水良港。八角口是人们进入八角湾捕鱼的海口,因常有各地的渔船在此停泊,逐渐形成一个小码头。后来,一些外地人定居于此从事商贸活动,使八角口由最初的捕鱼海口演变为拥有商号50余家的商贸码头,商贾云集,颇有小城风范。现在的八角建设得更是如火如荼,面貌一新。

《登州府志》《福山县志》均记载:烟台开埠后,八角口才日渐衰落。因有史可查,孙氏子孙尊弟兄八人为福山八家口孙氏始祖。后裔主要分布于本邑桃园村、虎窠社、南诸社、西关社、马山社及昌邑、莱阳、潍县、宁海州等胶东八县。威海杏林孙氏是福山孙氏八兄弟之后代,同时也是胶东最大的孙氏分支,福山盐场村孙氏先祖系孙氏八兄弟之一分支,后来有的迁到莱山区初家街道北贺家村、莱山区解甲庄街道梁家夼村、牟平区宁海镇桥子村。

福山盐场村早年虽然产盐但不叫盐场,关于这段历史,《福山区地名志》记载:福山盐场村先前叫做“流盐沟”,那里是一片盐碱地,早年产盐。相传明朝以前,有先民在流盐沟畔聚居,后来有福山八家口孙氏迁来流盐沟居住。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山东盐运司胶莱分司登宁场盐司大使张凤先在此建盐课司官署后,遂更名盐场,盐场村名一直沿用至今。山左望族甲骨文的发现者王懿荣的先祖王忠曾先于张凤先在此任职。如今,盐场村随着社会发展拆迁改造,旧村已不复存在了,而福山区“盐场路”的命名还延续了福山盐场早年这一段历史。

明末清初,梁家庄孙姓祖老因家庭琐事与父兄积下矛盾,一气之下,挑着两个儿子兴仁、兴礼和夫人一道外走他乡,准备到文登桥头村投亲落户。当走到莱山街道郝家庄(逸品山庄)东荆山后官道的一个塂坡上,放下担子准备休息时,巧遇在路旁地里劳作的梁家夼村周姓祖老。两人抽着烟,拉着呱,周姓祖老问孙姓祖老:“老哥,你这是要到哪儿去呀?”孙姓祖老把来龙去脉如此这般说了一下。周姓祖老闻听后说道:“老哥,文登离这儿百里开外,你挑着担子什么时间能够赶到桥头?我看你就不要舍近求远到文登去了,就在我们这儿落下吧。我们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冬暖夏凉,是很好的居住之地。”实际上,当时梁家夼这里山高路远,树木丛生,大山深夼,只有几户人家,非常孤单。且这里偏僻荒凉,野兽出没,很不安全。不近眼前,根本不知道里面还有一个村庄。山村自古一条路,并且是九转十八弯的二里水路。村庄树木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当你走进村庄就如同进入了一座迷宫,生人是根本不敢涉入的,当年的捻军、张宗昌、刘珍年以及日本鬼子都不敢深入村庄。周姓祖老十分希望有邻居来此居住作伴,再三挽留孙姓祖老留下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孙姓祖老被周姓祖老的热情好意打动,就此留了下来。周姓祖老当时还亲口许下诺言,今后岁月,一辈婚嫁一女到孙家为妻,两家结为秦晋之好。因此孙姓祖老当时就留了下来,一住十几代,至今已有380多年的历史。梁家夼孙姓子民,为人忠诚老实,淳朴厚道,人脉广泛,人丁兴旺,早年有两支迁出,一支迁到沟头店村,一支迁到东北皮口。

前面说到,梁家夼村为什么没有一户姓梁的?全村基本全是姓孙的。其实不然,姓周的也不是坐地户。要问祖先在哪里,山西洪洞大槐树。传说很久以前,有梁姓人家从山西运城小云南迁徙在此定居。

证据一:20世纪60年代,在荆山脚下孙氏墓地西老茔东侧一个地名叫梁家茔的地方,整修大寨田期间,在一片荒凉的乱土石下发现一些零散的古墓,其中一座墓下埋有一座石碑。碑文记载,明朝梁姓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徙到此定居,繁衍后世。随着历史的发展,岁月的变迁,多年以后,梁姓子民人丁不旺,家业败落,以至于后来种种原因,逐渐衰落消失了。

证据二:村中一位老人孙广先曾对我讲,他的姥姥家是高新区马山街道日头泊村,早年有一户王姓人家在香港做生意。王氏后人发迹以后,思念家乡,前些年返回故里问祖寻根,查找宗谱。原来他的祖上太奶奶就是莱山区解甲庄街道梁家夼村梁姓户主,400多年前嫁入高新区马山街道日头泊村的,由此得知梁姓才是梁家夼村的开山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