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龙地龙故事

2024年04月15日

孙景璞

龙乃传说中威力巨大、能够兴云作雨、主宰五谷丰登太平盛世的神灵,是高贵显赫、祥瑞福祉的象征,历来备受中国人的尊崇。

莱州市(原掖县)建置较早,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山灵毓秀,史有“南有苏杭,北有掖黄”之说,是人们安居乐业、创造文明、享受生活、健康长寿之乡。先民们为了满足求福免灾、趋吉避凶的心理需要,给此地的山、河、村落起了些与“龙”相关的名字,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龙的传说。

龙王埠

位于莱州市区西南15公里,肖韩村西0.5公里,海拔67.1米,南北4公里,东西2公里。此地生产石灰石,肖韩村在此建有石灰厂。相传唐末时期,此地为大海边,经常海水泛滥。人们为求平安,便在山丘上修建了一座龙王庙,想借龙王之威,震慑洪水猛兽,故名“龙王埠”。现在,龙王庙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人们靠勤劳的双手把这里建成了梯田层层、道路纵横、各行各业兴旺发达的好地方。

龙抓顶

位于莱州市区东南10公里,后店子村东北1.5公里,海拔422米,南北2.5公里,东西3.5公里。传说,山顶部有一个洞穴,曾住着一个妖魔,经常出来捕食人畜家禽,祸害百姓。玉皇大帝派神龙来此捉妖,连山顶带妖魔一起抓去,故名“龙抓顶”。它是神龙威力无比的佐证。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这里已经被开发成自然风景保护区,建起了山清水秀、环境幽静的颐和山庄,成为了旅游度假的好去处。

卧龙村

位于莱州市区东部朱桥镇岔里杨家村一带的两处土岭。它乃是琅琊岭(海拔67.9米)13个岭丘中的两个岭丘。传说,此地为起伏绵亘、蜿蜒曲折的龙脉所在,是元龙交卧、游云惊龙的风水宝地。与两岗交界的村庄有岔里刘家、岔里杨家、岔里吕家、岔里新庄、岔里孙家等五个村庄,犹如梅开五福,岔里杨家居中。

卧龙村,即岔里孙家。明朝洪武年间,孙姓由四川迁此立村。因地处卧龙岗,1993年5月更名卧龙村。在“农业学大寨”时代,这里曾有一段整地治水的佳话。1973年,当时的朱桥、苗家公社9个大队,1000多名青壮年劳力上阵,在“琅玡岭上无冬天,地冻三尺照样干”的口号下,艰苦奋战五个冬春,总投工150万个,动用土石方360万立方米,投资100万元,共整出标准化梯田8600亩,建成大小水库9个,修渠道1.2万米,彻底改变了这一地区土地零乱、道路不畅、水源缺乏的落后局面,造福子孙后代。这就是当时有名的琅玡岭战天斗地、整岭治水的大会战。

龙王河

位于市区北部,发源于程郭镇罗家营村西北,向西北流往沙埠庄、石姜、石柱、麻渠、曲家、郑家、路宿等村,于黑港口注入渤海。全长18公里,河床平均宽4米,流域面积49.8平方公里,属季节性河流。据传,唐初,此河的中流建有一座龙王庙,沿河两岸人民希冀得到龙王的保佑,国泰民安,故取河名“龙王河”,现在基本上断流干涸了。

龙泉河、龙泉村

龙泉河发源于苗家、作阳、小矫家一带,向西北流经大矫家、后小朱、诸冯、西迟家、龙泉村、东南村、东北村,经三山岛村南注入渤海。全长16.2公里,河床平均宽10米,属季节性河流。龙泉河因流经龙泉村南的龙泉祠而得名。

龙泉村,明朝洪武二年,李、刘诸姓由四川迁此立村。原名西由村,1939年改名龙泉村。现在龙泉祠早已拆除,但因该祠而配套“成龙”的龙泉河、龙泉村仍然生气勃勃地存在着。龙泉河流域润泽了70多平方公里土地,养育了千千万万人。龙泉村自清末以来,就是区乡镇政府的驻地,为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农历三、八集日,车水马龙,一片兴旺景象。

刁龙嘴、刁龙嘴港湾

位于市区西北22公里,现金仓街道汪里村西1公里,为一突出海中的低平沙嘴,因形似龙嘴而得名。面积约3平方公里,海拔4.5米。过去曾设有灯塔,高20米。沙嘴北侧为天然渔港,也以刁龙嘴命名,面积约40万平方米,水深2至3米,系泥沙河底。俗话说:“龙嘴吐珠”“龙能云行雨施”,恩泽于民。港内能停泊渔船70余只,渔业繁兴,主要水产品有小竹蛏、中华青蛤、鲅鱼、鲻鱼等。

龙冢庙村

位于市区东北21公里处,王河北岸。明朝崇祯年间,傅姓由四川迁此立村。村东有一条沟,蜿蜒如龙,旁有一松,其冠如凤。村四周筑有围墙。人们认为此地既有龙脉水系,又有凤松相伴,实乃龙凤呈祥之吉兆,故取村名“龙凤寨”。后因村东有一土冢,上有三官庙,庙前有棵古松,九条枝丫宛如九条巨龙盘绕,又名曰“九龙松”。神龙攀松,四季长春,寓意吉祥安康,遂改村名为“龙冢庙”。

龙家

位于市区以南6.5公里,三蓝公路两侧,属云峰路街道。明初,龙姓由四川成都府迁此立村,以姓氏取名龙家。龙姓历史久远,其祖先可追溯到黄帝时代。相传,黄帝时期有一位驯养龙的人叫董文,他以善于养龙和驯龙而闻名后世,被皇帝赐姓为豢龙氏。从此,豢龙氏的后代都以其职业为姓氏,姓龙。

龙埠村

位于市区东北32公里,望儿山西北,金城镇政府以东。明朝洪武二年,唐姓由四川迁此立村,因村东望儿山西坡有一巨石突起,形似蛟龙,故取村名龙埠。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出现了金龙腾飞的大好局面,农业实现了农田林网化、耕作机械化,招商引资成绩可观,争取到投资10多亿元的山东黄金股份有限公司的金精矿回收利用项目,犹如蛟龙得水,经济迅速发展,从而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