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不尽的 《北国之春》

2023年12月04日

蔡华先

上世纪80年代,我刚考入师范,报到后不久,在一节音乐课上,音乐老师发下来两首油印的歌曲,一首是《大海啊,故乡》,一首是《北国之春》。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两首歌,特别是《北国之春》,至今依然非常喜爱。

当时,我们听到的《北国之春》是由蒋大为演唱的。音乐老师顺便跟我们普及了一下声乐演唱中的三种共鸣方式:腹腔共鸣、胸腔共鸣和颅腔共鸣。老师说,蒋大为的唱法属于颅腔共鸣,所以演唱效果格外高亢嘹亮,加上明快的曲调、深情的歌词,把游子思乡的情愫演绎得动人心弦。

《北国之春》是一首思念家乡的日本民间歌曲,创作于1977年。当时日本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很多年轻人为了求学或谋生,离开北方农村来到大城市。这首歌的推出,引发了那些辛苦打拼的年轻人的思乡之情,所以很快在日本家喻户晓,并传唱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

蒋大为翻唱的汉语版《北国之春》是从日语版直接翻译而来的。一时间,大街小巷都能听到《北国之春》那熟悉的旋律。慈爱的母亲、牵挂的情侣、对饮的父兄、优美的旋律、温馨的场面,有情、有意、有景,一时间不知感动了多少人。我的音乐细胞并不发达,《北国之春》是唯一一首能让我把歌词、曲谱一点不差地哼唱出来的歌曲。

近日,读到任正非的一篇文章《北国之春》。

对于《北国之春》这首歌,任正非有这样的评说:“我曾数百次听过《北国之春》,每一次都热泪盈眶,都为其朴实无华的歌词所震撼。”我们爱听爱唱《北国之春》,那是因为我们可以从中寻找到一种情感共鸣,体验到一种情感慰藉,而任正非喜欢《北国之春》,是因为他是从一个企业的兴衰和持续发展的高度来欣赏这首歌的。他认识到《北国之春》是那个年代日本人不懈奋斗的一个缩影,所以他听这首歌“是为了学习度过冬天的经验”。

《北国之春》创作于日本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1977年,是一个时代的反映,但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日本经济低迷,经受了寒冷而漫长的冬天。“华为总会有冬天,准备好棉衣,比不准备好。”任正非写道,他是带着未雨绸缪的心态来问自己的:“华为要连续遭遇两个冬天,就不知道华为人是否还会平静、沉着应对,克服困难,期盼春天。”“我们的冬天意识是否那么强烈?”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居安思危,成功的经验未必可以借鉴,但失败的教训一定要汲取。善于学习者,可以纵横江湖;善于反思者,可以永葆活力;善于借鉴者,可以屹立不倒。“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唯有惶者方能生存。”任正非就是带着这样的一种思想,由季节的变换想到企业的兴衰成败,为我们重新诠释了流传许久的《北国之春》。

在文章的最后,任正非写道:“冬天总会过去,春天一定来到。我们定会迎来残雪消融,溪流淙淙,华为的春天也一定会来临。”

作为永恒的经典之作,《北国之春》早已被人们广为传唱。人们在吟唱这首歌的同时,有人看到了自己的家乡,有人体验到了爱情的甜蜜,还有人感悟到: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亭亭白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木兰花开山岗上,北国的春天,啊,北国的春天已来临。”我们都知道春天的美好,因为,我们都从冬天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