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胯摇花手,潇洒小连步,江湖一笑解君愁,观众直呼真上头……一段时间以来,舞蹈“科目三”在网上持续刷屏。一套丝滑小连招,搭配《一笑江湖(DJ版)》配乐,引得网友竞相模仿。据统计,截至目前,短视频平台“科目三”的播放量已超过400亿次。
不光在国内社交平台大火,“科目三”正在强势“出海”。日前,在世界体育舞蹈大赛总决赛上,拉丁舞冠军克里斯蒂娜魔性开跳“科目三”,为“科目三”的“国际化”添了一把火。在许多社交平台上,外国人跳“科目三”的视频不胜枚举、爆款频出。可以说,“科目三”已经成为这个冬天里一道不得不说的文化奇景。
“科目三”为何如此火爆?
随着“科目三”在全世界范围内流传开来,人们首先要问,什么是“科目三”?“科目三”从何而来?
据传,“科目三”源自于广西梧州的一场婚礼。一群年轻人自创“魔性”舞步,用来代替“婚闹”。正是通过这段舞步,网友们衍生出了网络话题“正宗广西人必考的三个科目”:“科目一”为唱山歌,“科目二”为嗦米粉,“科目三”就是跳一段“丝滑小连招”。
“科目三”的爆火,表面上看是因为其高度契合短视频平台传播规律,掌握了流量密码:简单易学的舞蹈动作,动感魔性的背景音乐,轻松入门、老少咸宜。但往深处思考就会发现,它用几乎无门槛的观看、欣赏和参与度,戳中了人们对快乐的情绪需要。在短视频平台的快速传播下,“科目三”用最小成本撬动了快乐最大化,让快乐直抵内心。
再进一步看,“科目三”的火爆有着更深层次的必然性:丰富厚重的文化精神内涵。
“科目三”来自民间,来自普通人,来自人们热气腾腾的生活,展现的是真实可亲的人间烟火气。
最早“科目三”出自广西婚礼现场人们欢歌起舞的场景,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传承,而广西人能歌善舞、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又赋予“科目三”更多的情感内涵。二者叠加,让“科目三”既有广泛传播的共性,又有抓人眼球的特性,这是“科目三”走红的根源。
“科目三”的舞姿和音乐以原生态为特色,在人人都是创作者的语境下,越简单易学的事物,越容易让人“上头”。它对于大众的审美和模仿是友好的,每个人都能轻松找到介入这一舞蹈的方式,在狂欢中强化身份和情绪价值认同。正如网友所言,“土不土有什么关系”,大家的喜爱和获得的快乐都是真实的,这本身就很珍贵。
想跳就跳,“科目三”主打一个“只要舞感来了,随时能跳、随地能舞”,简单易学且不分年龄地域,摆脱了传统规则和束缚。与其说“科目三”是一种舞蹈,不如说它是一种快乐至上的大众狂欢。用年轻人的话来说就是:“我高兴,我快乐;我洒脱,我自由。”
从“出圈”到“出海”,“科目三”还被赋予了文化自信的期许。
在互联网上,俄罗斯皇家芭蕾舞团、拉丁舞世界冠军克里斯蒂娜、德国健身达人帕梅拉等也纷纷跳起了“科目三”。
“科目三”火到海外,正是中国文化影响力不断上升的表现。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并在世界范围内收获大批粉丝。而情绪的表达可以跨越文化和语言的界限,“科目三”的魔力正是来自人们内心深处的这份共鸣、来自从平凡生活中来、到平凡生活中去的共通情感归属。据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