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

我给杨朔写封信 烟台晚报 2023年07月28日

陈文念

作者简介

陈文念,1961年出生。著有长篇小说《大忠祠》《杨朔传记》《蓬莱阁那些故事》;散文集《走进蓬莱》《品读蓬莱阁》《题诗作画游蓬莱》《八仙过海在蓬莱》等;公安纪实文学集《仙境神剑》《与女囚有约》。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人民日报》《山东文学》等报刊。

杨朔先生,今年是您逝世55周年,我想写封信,表达一个家乡晚辈后生对您的怀念。

杨朔先生,我特别喜欢读您的散文,总也读不够。您那情感细腻、精美如画的诗意散文,一直伴随着我的读书和写作生涯。浓厚的“杨朔情结”,在我心里早就扎下了根。

这些年来,我写了很多关于您的文章,《杨朔故居,你在哪里》《杨朔诗心如烈火》《蓬莱的杨朔》等散文,记述了您在文学领域的高度和您与家乡的渊源。最近,我创作完成了全国第一本《杨朔传》,以此表达对您的仰慕和深切怀念。

您热爱生于斯的这片山海沃土,饱含激情,用抒情的笔墨,写下讴歌蓬莱的多篇散文。您的《海市》堪称千古绝唱,脍炙人口,文采飞扬。您描绘了亦真亦幻、神秘莫测的海市蜃楼,让读者了解了“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的仙境蓬莱……让您的故乡像海市蜃楼一样,吸引着万千游客登上这片神秘的土地。

您是蓬莱这座城市宝贵的文化资源,您是耸立的“文学地标”,蕴藏着无形的精神财富:您那些难忘的故事,丰富了这座城的历史记忆;您那些不朽的名篇,塑造着这座城的气质,濡染着这座城的墨香,延续着这座城的文脉……

今天的蓬莱百业俱兴,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其中有您的一份贡献。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不少人是冲着您优美的散文、冲着您而到访的。

50多年来,文学界与广大读者对您的怀念未曾停息过。

喜欢读书的人或是熟知中国散文史的人,恐怕没有不知道杨朔的。我们怀念您,不仅是那个蓬莱城北大街石岛村的杨朔,不仅是蓬莱的杨朔,不仅是写过《海市》名篇的杨朔。您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风云人物,曾经以那样的激情描绘新中国大地,您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声疾呼、每一次行走,都成为当时令人瞩目的事情。您的作品擅长于从“从生活的激流里抓取一个人物、一种思想,一个有意义的生活断片,迅速反映出这个时代侧影的楷模”。

当今我们正处于新时代,同样呼唤像您这样以磅礴之力、沉雄之笔,书写新时代篇章,为人民立传的作家。您的作品超越了时间的界限,不仅打动了某个特定地域人们的心灵,还用您的笔沟通了所有汉语读者的心灵。

55年来,您的文字历久弥香,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杨朔热”。 1984年,在全国10所高等院校18位专家编写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中,您被称为中国当代散文第一人。全书在章节篇幅的安排上,介绍魏巍、刘白羽、秦牧、巴金的散文占一节,介绍冰心、吴伯箫的散文占一节,介绍曹靖华等的散文占一节。关于您的部分独立成章,分析您一个人的作品就占了三节篇幅,这表明了当时您的散文在中国文坛的地位。

20世纪60年代,中国文坛有过这样的说法:北杨南秦——北方杨朔的散文和南方秦牧的散文。“杨朔散文年”、“杨朔现象”,作为您家乡的后学,我以为这种现象是当代文学在经历了思想革新和经济改革浪潮冲击之后,由暂时的无序走向冷静与理智的一种选择。

今天,您的文字一次次地被重新解读,是因为您的文字打通了文学在审美与技艺方面的“任督二脉”,历经时光考验而越发成为打动人心的经典。

每当闲暇时间,夜深人静,月明星稀,捧读您作品就爱不释手,神宁心安。每读一遍,您的那些带着灵气的优美文字的乡愁气息便在我周身弥漫,诗化的意境和艺术魅力渐行渐近地融入我的血脉,进入我的灵魂……

每当读到您迸射着时代磅礴气象的文字,我便仿佛走进那个激情燃烧、热火朝天的岁月,感受到一幅幅秀丽清新的山水画卷。我仿佛看到您凝眉紧锁、神情庄重、手书文字的神态,并于无声处听到了您心中书写那个时代的豪迈篇章。

您的两篇经典之作《蓬莱仙境》《海市》相得益彰,珠联璧合,写出了家乡蓬莱的空灵飘逸,写出了仙境蓬莱翻天覆地、蒸蒸日上的大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两篇文章将人间蓬莱的美誉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杨朔先生,您与仙境蓬莱是诗意的融合,恰似金风玉露一相逢,便留下佳话无数。

此刻,我神情专注地站在您的墓碑前。墓碑上您的照片已经褪色,依稀可见您那久违的亲切的目光,您微微看向左上方的眼神,还在深情地看着生于斯的蓬莱这片热土,还在构思着情感丰沛、语言真挚的关于家乡的文章。瞧,您那嘴角微微一笑,是沉浸在《海市》里的精彩段落,还是在回味华美篇章的起承转合……您静静地凝眉沉思,像家乡的“镜儿海”一样的沉思。

您墓地的东南方,前望蓬莱,后倚西山;苍松侍于左,崎岖通于右。墓碑青灰色,上面刻着您的名字和生卒年:“杨朔1910-1968”。碑的正文写道:“愿家乡的热土温暖着赤子之心,愿儿子的温暖陪伴着母亲;碑的背面刻着朱德总司令赠给杨朔的一首诗:北华恢复赖群雄,猛士如云唱大风;自信搏戈能退月,河山换旧血流红。”

您与母亲合葬在一起,母子阴阳相隔几十年后,您叶落归根,从北京魂归家乡。走出家乡几十年的您,再也不离开母亲的怀抱了。正如您在《蓬莱仙境》所表述的那样,“重新看看家乡一切可爱的山水人物,一时间,我是那样地想念家乡,想念得心都有点发痛。”

雕像背后,那座像一枚饱满的句号一样圆润的石砌坟茔,多像您人生画上的句号。

每次我领外地朋友登蓬莱阁,客人总想目睹心仪已久的海市蜃楼,遗憾之余,情不自禁咏诵您的《海市》名篇中那意味深长的结尾——“海市原本是虚幻的,正像清朝一个无名诗人的诗句所说的:‘欲从海上觅仙迹,令人可望不可攀。’你怎么倒能走进海市里去?岂不是笑话!原谅我,朋友,我现在记的并不是那渺渺茫茫的海市,而是一种真实的海市。如果你到我的故乡蓬莱去看海市蜃楼,时令不巧,看不见也不必失望,我倒劝你去看看这真实的海市,比起那缥缈的幻景还要新奇,还要有意思得多呢。现实生活中的蓬莱风景如画,美轮美奂,比您的描述有过之而无不及!”

杨朔先生,1968年8月您含恨离世,已经离开55年了。您生前死后,有过许多辉煌,也有不少非议。如今,您的辉煌随着那个时代的远去渐渐淡化,但杨朔二字,永久刻在青灰色的大理石上,亦在前来拜谒您的每一个人心中燃烧,持久而壮烈地燃烧。

那络绎不绝到蓬莱观光的游客大潮,有多少来源于您历久弥香的《海市》文韵?一篇飘逸空灵的散文佳作迸发的力量无以估计,这是文学的魅力,文学的力量。您的《海市》至今魅力不减,一代代人读着、传颂着。您的《海市》节选,家乡人用醒目的启功字体,铭刻在蓬莱新落成的海市公园巨大石碑上,成为海市公园的灵魂。

不管是蓬莱人还是游客,不论是老年人还是小学生,只要走进海市公园,只要走到石碑眼前,都是神情专注,瞪大眼睛,以仰视敬畏的目光,浏览着那方仿佛有您体温的黄褐色巨型刻石上的文字。

我想,您创作的一生不也是奉献燃烧的一生吗?一部部拥有恒久魅力的作品,载着您创作的思想情感永久流传,从而超越了您个体生命的长度,令您的容貌、声音、情绪与思想不朽!

我想,在以后的岁月中依旧会有很多人因您而来到蓬莱,来听您讲海市故事,来感受您的家国情怀,来寻访您的故居,来读您的作品,然后永久记住您的名字——杨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