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

一片丹心留青史 满腹经纶著华章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杨朔传略 烟台晚报 2023年07月28日

沙向阳

杨朔是中国文坛一位精辟阐述散文诗化理论,并认真实践,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散文大家。

抗战初期,杨朔满腔热血,投身革命,奔赴延安,后来转战南北,以笔为枪,创作了大量革命文学作品,宣传抗战,鼓舞士气。抗美援朝战争中,他驰骋白山黑水间,为正义之战鼓与呼。新中国成立后,他从事外交工作十多年,奔走于亚非拉各国,忠实执行国家的外交路线,是一位出色的外交战士。他还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身兼数职积极参政议政,在各方面都为社会作出了突出贡献。

书香门第 少年才俊

杨朔,生于蓬莱石岛“三门杨家”书香门第,父亲杨清泉是清末秀才。杨朔幼承家教,从小就勤奋好学,6岁被送进私塾附读书,7岁入小学读书。四五年级时,他已写得一手好文章,15岁时就在烟台的报刊上发表了《白士弘》等作品,被誉为少年才俊。小学毕业后,杨朔因家境窘困,无法继续求学,于1927年随舅父“闯关东”,去了哈尔滨。杨朔在哈尔滨太古洋行作练习生、办事员期间,业余攻读英语,并受业于李仲都门下,研习中国古典诗文,曾在《国际协报》《五日画报》发表多首旧体诗。

投笔从戎 志在报国

“九·一八”事变,日寇侵华的隆隆炮声,打破了杨朔的诗人之梦;日寇的铁蹄,碾碎了他的青春理想。民族仇、爱国情在他心中激荡,他贪婪地阅读《铁流》《毁灭》等进步书籍,接触了中共地下党员金伯阳。针对日寇建立伪满洲国,侵略、分裂中国的阴谋,杨朔有计划地选译美国作家描写中国的进步小说《大地》部分章节,进行抗日宣传。不久,该小说遭到日寇威胁并被勒令停载。1937年初,他被迫离开哈尔滨,赴上海太古洋行工作。在此期间,他曾集资筹办北雁出版社,出版了郭沫若的《北伐》等进步书籍。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毅然投身于抗日救亡宣传的行列。同年9月去了武汉,与友人合资筹办文艺刊物《自由中国》和《光明周刊·战时号外》副刊,他“不为营利,而为唤起民众”。同年末,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他决心奔赴延安,投身革命。1938年春,他奉命深入山西抗战前线。临汾失陷前,他又辗转到广州,到处开展革命宣传活动。1939年,他参加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的作家战地访问团,奔赴华北各抗日根据地,随八路军转战南北,写下许多反映抗日斗争生活的优秀作品。中篇小说《帕米尔高原的流脉》,是杨朔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以笔为枪 谱写华章

1942年春,杨朔奉命去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并参加了大生产和整风运动,陆续发表了《大旗》《霜天》《麦子黄时》等短篇小说。1945年1月,杨朔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到宣化龙烟铁矿体验生活,创作了反映矿工对日寇斗争的中篇小说《红石山》。

1946年秋,杨朔转入晋察冀野战军,任新华社特派记者兼某师政治部领导,转战于华北一带,参加了清风店、石家庄及平津战役。他在枪林弹雨中追记采风,于戎马倥偬中写下了大量通讯报道和短篇小说,创作了反映华北解放战争的中篇小说《北线》,对宣传革命,鼓舞人民斗志,发挥了积极作用。他和当时许多革命知识分子一样,献身于民族解放事业,他们首先是战士,其次才是作家。

和平使者 散文大家

新中国成立之初,杨朔调任中华全国总工会文艺部长,他始终发扬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常年坚持到基层第一线,深入到工农兵中。先后到东北和华南采访,创作出反映解放军战士、铁路工人抢修铁路事迹的中篇小说《北线》和《锦绣山河》。

1950年12月,他以《人民日报》特约记者的身份,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写出了大量的战地报道,创作了反映抗美援朝生活的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荣获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颁发的二级国旗勋章。1954年调到中国作家协会,先后任外国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他到大西北及东南沿海等地采访,发表《西北旅途散记》《石油城》等散文、通讯。他的作品始终紧贴时代,反映现实生活,为工农兵服务。

1956年后,杨朔先后担任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秘书长、亚非团结委员会副主席、亚非人民理事会秘书处中国书记、亚非作家常设局联络委员、秘书长等职,为世界的和平事业到处奔忙。在外交事务中,“杨朔始终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忠实执行毛主席、周总理制定的外交路线,是一位优秀的外交战士。(注:对外友协原副会长林林悼词)”在外事工作异常繁忙的情况下,他创作了大量反映亚非国家风貌和人民争取独立、自由、解放的优秀散文作品,结集为《亚洲日出》《东风第一枝》《生命泉》等优秀作品,在世界各地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1959年,杨朔于百忙之中,抽空回到故乡访问,并应邀在蓬莱阁上,为家乡文化界人士作了精彩的报告。此后,他又写下了描写家乡胜景的《蓬莱仙境》《海市》等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对故乡山水、故乡人民的眷爱之情,体现了杨朔的赤子之心。

杨朔的一生,创作成就巨大,散文最为突出。197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杨朔散文选》,再版了《三千里江山》;翌年出版了《杨朔短篇小说集》。杨朔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他的散文内容,充满革命激情,结构严谨,语言精练,极富诗意。其作品基调,是歌颂新时代、新生活和普通劳动者,为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公认的第一流散文作品。

杨朔短促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26部小说、200多篇散文、77首旧体诗,为文坛创造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诗心如火 甘作尘泥

“文革”期间,杨朔被中国作协的“造反派”列为重点批斗对象,被迫害致死。1979年,外交部最终作出杨朔“被迫害致死”的结论。1980年9月15日,国家文化部门三百余人在北京举行了杨朔的追悼会。时任文联副主席夏衍主持追悼会,时任对外友协副会长林林致悼词,悼词中说:“杨朔同志,忠于党,忠于人民,在文艺创作和外交工作中,都做出了出色的成绩,是我党的好党员、好作家及优秀的外交战士。”

“自古诗心如火烈,献身不惜作尘泥”,杨朔用青春与生命,践行了自己信守的誓言,以其火烈的诗心,献身革命,甘作尘泥。一代革命文豪,让家乡人永远留恋怀念,让万千读者永远缅怀。

作者简介

沙向阳,1949年出生,自幼爱好文史书画。山东省家谱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曾任职蓬莱历史文化研究会。18年来走遍胶东十余个县市、蓬莱584个行政村,编写蓬莱村史掌故500多篇、100余万字。出版有《石岛史志》《红色记忆》,编著了《三包家村志》多地村志。多年来,为全国各地到蓬莱寻根问祖的乡贤游子,提供咨询600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