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山区楚塘村从让村民抬不起头变身成为省级文明村——

破落村庄变形记

2024年05月24日

初夏,鸟语花香。徜徉在福山区门楼街道楚塘村的道路上,路旁民房错落有致、环境干净整洁,特别是规划齐整的停车位,仿佛走进了城市社区一般。就是这样一个精致恬静的村庄,在10多年前,却是个让众多楚塘人羞于启齿的地方。

猪圈、坑洼

让人抬不起头的两道“疮疤”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楚塘村就是养猪大村,院墙外骑压着过道的猪圈更是每家每户的“标配”。随着时代的发展,零敲碎打的家庭圈养模式跟不上形势,村里大大小小的猪圈陆续闲置荒废,养猪伴生的环境问题也愈发尖锐。“当初确实挣了些钱,但也把村里环境搞差了,特别是村口的那一排猪圈,正在楚塘村的脸面上,给人感觉只要到了楚塘,路都是胶黏胶黏的。”回忆起过去,不少上了年纪的老人还是觉得脸上没光。

再说楚塘的坑洼地。因地处丘陵区域导致村内地势崎岖,村民选址盖房时都会挑选相对平坦的地块,一些坑洼地不可避免地被新建的民宅圈进了村庄的范围。久而久之,这些地方成了村里垃圾污水的“集聚地”。由于长期只倾倒、不清理,“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成了楚塘村的常态,压得楚塘村的老少爷们抬不起头来。

拆圈填坑,祛疤美容

从水路、泥路到水泥路的蜕变

时针拨到2007年,只有30多岁的村党支部书记王照勋,把治理村里的人居环境写进了自己的当选承诺,改变也在此刻悄然上演。通过走访调研,一个拆圈填坑的计划在村“两委”反复论证中逐渐成型。

头一个难题,就是“拆”。为了推进工作开展,王照勋召集村“两委”下定决心,一方面明确每处200元的拆除标准,另一方面将全村道路硬化同猪圈拆除捆绑在一起,“哪条胡同过道的猪圈先清出来,就先硬化哪条道路!”在拆除补助、党员带头、硬化道路“三措并举”之下,村民纷纷配合,曾经的“老大难”问题迎来了解决的曙光。

“拆”完了,就是“填”。在反复商定后,村里决定将几处坑洼低地清理填平、盖房盖楼。仅一年光景,在原来村南、村中两处最大的坑洼垃圾堆场,建成了8栋二层小楼,而村头、广场几处成排的猪圈也成了整齐的车库。

通过拆圈填坑、建房出售和对上争取资金扶持,楚塘村不仅有效治理了环境问题,更是自力更生完成了1万平方米道路硬化。现在的楚塘村,党员干部带头,公益岗定期清理卫生,昔日“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情况永远成为历史,人见人嫌的“破落村”惊艳蜕变成了人见人夸的先进村。

楚塘村的“干事经”

同意干、跟着干、都夸赞

现在回想起当初拆猪圈的场景,王照勋仍然感慨万千:“其实干活不难,难的是干之前需要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干的时候大家跟着你干,干完了不会说你不好。”王照勋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甚至是抱怨,决定从反映最强烈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入手,在“干一件,成一件”中赢得认可。

通过系统调研,王照勋首先启动修建了1条扬水管线,作为样板,村民们得到了实惠,村里的活也从苦口婆心推着群众干,到稳扎稳打群众催着干,在各方资源的汇聚下,很快完成了新建3条管线共计近3000米的铺设工作。

解决了山上浇地的问题,王照勋又把目光转到了村内的自来水改造上。立项之初,王照勋虚心上门邀请村里的老生产队长出马,全程参与工程规划建设。

干前当“婆婆妈”,把要干的事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干时当“大丈夫”,凡事冲得最靠前、干得最卖力;干完当“小媳妇”,听得进意见、咽得下委屈。王照勋带着“两委”一帮人,凭着将心比心换来了心心相印,靠着有求必应赢得了一呼百应。村民们都说,楚塘,不一样了。

欢声笑语多了

人还是楚塘人,变的是精气神

为了更好地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村党支部从硬件建设入手,对上争取新建了2500平方米的健身娱乐广场,经常性组织广场舞等文体活动。大家伙再凑在一起,吐槽抱怨越来越少、欢声笑语越来越多,整体呈现出了一片心齐气顺的好状态。

除了重视硬件设施建设,村里还注重发掘人才。在村南头住着一户从芝罘区退休养老的老人家,时常在小广场练习太极拳。好学的楚塘人看着新鲜,不少人自发加入到学习行列中,不仅在一些演出活动中登台献技,甚至还有拳友跨区而来“比武切磋”,论道之余,对鸟语花香的村庄环境无不赞赏,笑称:“楚塘,亮堂,真是个练拳的好地方。”

如今的楚塘,先后荣获“新农村建设先进村”“省级文明村”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展望未来,一幅“村美、人和、业兴、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YMG全媒体记者 姜晓 通讯员 王庆瑞 原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