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吕海寰与中国红十字会

2024年04月26日

吕海寰(1842年至1927年),字镜宇,山东掖县(今莱州市)西南隅村人。清末著名外交家、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历任驻德国、荷兰两国公使,工部尚书、兵部尚书、外部尚书、钦差商约大臣、督办津浦铁路大臣,大清红十字会会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中国红十字会名誉会长等职。

□刘铁军

吕海寰(1842年至1927年),字镜宇,山东掖县(今莱州市)西南隅村人。清末著名外交家、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历任驻德国、荷兰两国公使,工部尚书、兵部尚书、外部尚书、钦差商约大臣、督办津浦铁路大臣,大清红十字会会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中国红十字会名誉会长等职。

1842年7月12日,吕海寰出生在莱州府掖县(今烟台莱州市)西关粮食市(后因建府地于西南隅,故称其为西南隅村人)一个没落的低级幕僚家庭。其祖父吕书城虽然勤苦,但屡试不第,中年以后外出游幕,喜好扶危济贫,故“作幕一世,毫无积蓄”。吕书城有4个儿子,小儿子吕晋陟(吕海寰父亲)长期在外谋生,以教读为业,为人忠厚,“凡贫苦朋友来告贷者,往往典衣节食以济之”。吕晋陟育有两子,吕滚寰是长子,吕海寰是次子。1844年吕晋陟外出游幕时,吕海寰只有3岁,母子三人相依为命,历尽艰辛。

吕海寰自幼聪慧异常,8岁开始读书。最初与其兄同在街北刘焕章宅内,跟当地塾师罗文溶学习。1851年,72岁的吕书城游幕回到故乡,吕海寰兄弟即在其祖父的指导下读书。在吕书城的严格要求下,吕海寰读书“工夫颇见进境”。1854年,12岁的吕海寰参加童子试,结果被“邑侯拔置前列,府试亦在20名前”。虽然在当年的院试中落选,但“见者无不以大器许之”。

就在吕海寰准备科举考试的关键时刻,其祖父却病倒了,加上在外谋生的父亲已不能“按时寄银养赡”,“家道益窘”。1856年,吕海寰被迫辍学。其母李氏担心他们的学业半途而废,就与当地名士宋星搓先生联系,吕海寰得以跟从上课。在宋先生的着意训导下,吕海寰开始用力于大家制艺,参加“考书院,亦往往得高列,所得奖赏悉心奉母”。然而,祸不单行,就在其祖父去世后不久,李氏也因操劳过度而患病,这使他们本来就十分贫寒的生活更加艰辛。母子三人只能依靠兄弟二人微薄的教读收入来维持生计,而二人每年所得束修之资,仅有制钱30串,其生活之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1860年,风传英法联军要进攻莱州,警报不断,人心惶惶。李氏的病情急剧恶化,于1861年1月31日去世。不久,捻军势力发展到邻县潍县,掖县又一次人心大惶,谣言四起,一日数警。掖县知县许乃恩联合当地绅商兴办团练,吕海寰兄弟即参加团练,司笔墨事。后来,由于掖县实行坚壁清野,凡居关厢者均移居于城内,兄弟二人只得连夜匆匆将其母亲掩埋。吕海寰与其兄嫂一起到城内大舅父家的磨坊暂时借居。兄弟二人昼夜巡城,“每日只得百数十文,赖以生活”,苦不堪言。兵荒马乱之后,上学的人很少,吕滚寰在家书房内招蒙童数人教读,“每日不过制钱两吊文而已”。吕海寰则因昼夜焦劳,右腿生出恶疮,接着又接连病瘟,竟卧床一月有余,后在其嫂侯氏的精心护持下方得以痊愈。

早在吕海寰5岁那年,其母李氏为其聘定其次舅李同熙之女乃心为妻,后因家贫未能成礼。1861年底,为度岁祭祀,吕海寰向其族叔吕十爷借“五供”(铜或锡制的蜡台、香炉等)一份,用后因一时手边窘迫,将五供质于当铺,转年上元节筹措银钱赴当铺赎取,被当铺诬指该物为盗赃,送交县署究办。实际是李同熙嫌吕氏家贫,意图悔婚而勾结当铺主人等合谋诬陷,构成罪状以为悔婚之借口。后经县学生员具保始释。年已20岁的吕海寰决意离家赴京谋生。临行前,其未婚妻李乃心送来首饰一包,助其资斧,并誓言从一之志、决不悔婚。

1842年至1861年是吕海寰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在家乡的艰苦生活,使吕海寰养成了积极进取、吃苦耐劳、求真务实、正直诚信等优良品质。吕海寰中举后,于1868年夏回籍省亲,立旗悬匾,并迎娶表姐李乃心。一时间贺者盈门,嘉宾络绎不绝。1869年7月间,吕海寰以检选举人资格纳资捐了主事。当年秋天,吕海寰的父亲病殁,吕海寰回乡将父亲安葬后即返京,继续教读生活。

1862年至1869年是吕海寰成长历程中的重要阶段。取得顺天府户籍、中举、捐纳主事,是吕海寰发奋读书和友人帮助的结果,也是其一生的重要转折,它不仅使吕海寰逐步摆脱了贫寒的教读生活,也奠定了他晋身清末政界的基础。

吕海寰任常镇通海道时就曾致力于社会福利事业,如创设保婴局、京口救生会,开浚荷花塘船坞等。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此时,已是工部尚书的吕海寰正在上海任会办商约大臣,他与同任商约大臣的工部左侍郎盛宣怀和驻沪会办电政大臣吴重熹,邀约上海官绅和各驻沪机构代表共同协商,于1904年3月10日正式成立了“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此为中国红十字会之始。该会属慈善性质,由中、英、美、德、法五个中立国合办,直接目的在于救护日俄交战双方伤兵及帮助东北战地难民出境医治。日俄战争两年间,共救护46.7万余人出境。光绪帝曾发上谕,“颁发内银十万两”作经费,以为褒奖。1907年,“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改名为“大清红十字会”,吕海寰任会长。1910年改“大清红十字会”为“中国红十字会”,清政府委派其副手盛宣怀为会长。辛亥革命爆发,清廷又改派吕海寰出任会长,会同总董沈敦和、福开森办理战地救护事宜,派出医疗队驰赴武汉。武昌一役,治疗伤者数千人,掩埋尸骸8000余具。1912年1月,中国红十字会获得立案,2月正式获得承认。10月,南京临时政府以袁世凯总统令的形式任命吕海寰为中国红十字会会长。此后,吕海寰领导红十字会在国内主要进行救灾事宜,如1912年浙江水灾,1917年皖北大水灾,1919年苏、浙、皖、鄂水灾的救、医、赈,均成绩斐然。

早在红十字会初创时期,吕海寰即为中国加入国际红十字组织多方奔走。1904年8月12日,日内瓦万国红十字会会长、副会长联名具函,言中国入会一事业已成熟,瑞士联邦已按照万国公例布告在约各国,但最终未予正式承认。在吕海寰的不懈努力下,1912年1月15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正式通过并承认中国红十字会。1919年7月8日,中国红十字会正式加入各国红十字协会(现称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此后,吕海寰领导红十字会积极开展了国际救济活动。1914年捐款救济欧战难民和日本鹿儿岛地震难民,1920年8月救助俄属庙街2000余名避难华侨和驻外领事、军舰,都赢得国际社会的一致赞誉。1920年9月,年事已高的吕海寰辞去了会长职务,仍被公推为名誉会长。此后吕海寰定居天津,1927年1月病逝,享年85岁。次年归葬家乡山东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