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之意味

□刘云利

2024年03月29日

近日读《菜根谭》,其中语云:“登山耐侧路,踏雪耐危桥。”一个耐字极有意味,富有哲理,耐人咀嚼。细细想来,耐是一种法则,耐是一种哲学,耐亦是一种智慧。

纵观自然之物,美艳惊奇,鬼斧神工,一个“耐”字彰显自然法则。

梅耐得住寂寞,迎寒而开,傲霜斗雪;兰耐得住清贫,生于幽静,色淡香清;竹耐得住风霜,吟风弄月,清雅淡泊;菊耐得住寒冷,凌霜飘逸,特立独行,所以梅兰竹菊被称为“傲、幽、坚、淡”,代指谦谦“四君子”。陈毅元帅赞美青松一身傲骨,“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称赞它耐霜傲雪。新疆的胡杨被称为“沙漠守护神”,耐寒、耐旱、耐盐碱、抗风沙,是荒漠地区农业发展的天然屏障。自然界的植物,用它们独特的美,演绎了“耐”的高洁。

植物如此,读书亦如此。古之人读书,青灯黄卷,皓首穷经,一个“耐”字蕴含读书哲学。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儿时家贫,无钱买书,便去私塾偷听,苦心读书。后来为写《水浒传》中头陀敲木鱼的桥段,赶往东林庵探寻,发现原来木鱼凹陷竟是木槌常年敲打所致,由此深受启发,为自己改名为“耐庵”,告诫自己要排除万难、专心致志,后来终于成为“中国长篇小说之父”。

陆游为客居他乡的一介书生而感动,以《客愁》为题写下了“苍颜白发入衰境,黄卷青灯空苦心”。书生在灰暗的灯光下冥思苦想、殚精竭虑,也需要一个“耐”字来宽慰和解脱。

曾国藩用一个“耐”字诠释读书之要,他在家书中告诫子女:“读书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治学之道,不患不精也。”

现代人读书,同样需要“耐”字。我非常喜欢看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在第六季《中秋诗会》上获得冠军的六岁男孩王恒屹,小小年纪便痴迷诗词,居然会背800多首诗。培养他的奶奶说:“热爱是最好的原动力,坚持不懈是最好的办法。”

为学之道如此,做人做事亦如此。

耐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曾国藩说:“耐得千事烦,收得一心清。”朱熹也说,“凡事只得耐烦做将去,才有烦心便不得。”遇事需耐得住烦,不耐烦便会一事无成。困难之事,千头万绪,只有保持耐心,方能抽丝剥茧,化繁为简。

记得小时候,我心浮气躁、毛手毛脚,遇到稍微麻烦的事就着急。譬如,当鞋带被系成疙瘩时,就会极不耐烦。这时,母亲便会俯下身子耐心地为我解开,然后抚摸着我的头说:“孩子,做事要有耐心,做人要有耐性。”当时不以为然,多年之后才明白母亲简单的话语中包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

王阳明曾说:“人须在事上磨炼,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无耐即无磨,无磨则无成。所以,当我们初涉职场,应不计较得失,耐性磨事,增长本领。当我们人至中年,应不急不躁,耐心做事,处事不烦,善作善成。当我们步入桑榆,应耐心耐意,顺其自然,颐养天年。

一个“耐”字,富含智慧,咀嚼人生,耐心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