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

2024年03月27日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 张苹 通讯员 王朝霞 曾颖雪)随着春分节气的到来,我市气温逐渐升高,各类野生植物破土而出,各种致病微生物生长繁殖也日趋活跃,同时到了河豚鱼和各种贝类陆续上市的季节。烟台市疾控中心发布健康提示,提醒大家要提高食品安全意识,谨防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和有毒动、植物中毒的发生。

预防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其常见症状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

随着气温逐步升高,各种致病菌生长繁殖加快,若食物贮存不当,易腐败变质,食用后容易引发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其常见症状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而常见的致病因子包括沙门氏菌、葡萄球菌肠毒素、副溶血性弧菌和蜡样芽胞杆菌等。

常见的病因食品包括肉与肉制品(如熟肉制品、酱卤肉等)、蛋与蛋制品、奶与奶制品、动物性海产品、米面制品(如剩米饭、米粉等)、生食蔬菜和瓜果等。预防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要牢记“食品安全五要点”,即保持清洁、生熟分开、烧熟煮透、在安全温度下保存食物、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材料。

警惕误采误食野菜、野果引起中毒,食用菜豆时一定要烧熟煮透

春季野菜生长旺盛,因误采误食野菜、野果引起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中毒原因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有些有毒植物与可食用野菜、野果的外观相似(如毒芹与水芹、马桑果和桑葚等),误采误食后引起中毒;二是有些野菜含有过敏物质或草酸、硝酸盐、亚硝酸盐等天然有害成分,如果过敏体质者食用、烹饪不当或一次食用量过大也会引起中毒。野菜中毒主要发生在家庭和农家乐等场所,野果中毒多因儿童和野外作业者误采误食引起,中毒症状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多见,严重的可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甚至死亡。因此,不要随意在公园、路边或野外采摘不熟悉、不认识的野菜、野果食用。

此外,家庭中贮存或加工不当也容易引发中毒。例如,马铃薯存放在阴暗潮湿、未避光的条件下很容易发芽,发芽的马铃薯中含有龙葵素,若处理不当食用后可导致中毒;菜豆(如四季豆、扁豆、刀豆等)中含有皂甙和植物血球凝集素等天然毒素,若未充分烧熟煮透,食用后也可导致中毒,因此食用菜豆时一定要烧熟煮透,使其失去原有的生绿色和豆腥味再食用。

预防有毒动物中毒,不捕捞、不买卖、不食用野生河豚

预防野生河豚鱼中毒,首先要识别其形状并认识到河豚鱼本身含有有毒成分,每年2月至5月为河豚鱼的生殖产卵期,此时毒素含量最高。河豚毒素中毒发病急且剧烈,潜伏期10分钟—3小时,早期有手指、舌、唇刺痛感,随后出现恶心、发冷、口唇及肢端知觉麻痹,心血管系统出现心律失常、血压下降,最后因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麻痹而死亡。预防中毒最有效的方法是不捕捞、不买卖、不食用野生河豚。

另外,贝类中毒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一般情况下,渤海区域在5月份、东海区域在6月份高发,近年发现的高危贝类主要是贻贝(又称海虹、淡菜)和蛤蜊等,主要以麻痹性贝类毒素为主。麻痹性贝类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有赤潮发生时,贝类大量摄食有毒藻,其毒素在贝类体内累积,当毒素含量超过人类食用安全标准时,就会有中毒的危险。中毒症状主要包括唇、舌、指尖、腿、颈麻木,运动失调、头痛、呕吐、呼吸困难,重症者会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故称麻痹性贝类中毒。预防贝类毒素中毒,要对捕捞的贝类进行毒素监测;对海水养殖区附近的水质进行监测、预报,发生赤潮时,应对养殖的贝类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

需要提醒的是,一旦出现腹痛、腹泻、头晕等症状,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进行催吐,并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同时,要保留可疑食物样本及患者吐泻物,以便医生确诊和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