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山东省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滕瑶——

助海上“利剑”叩问苍穹

2023年05月29日

滕瑶(右)正在工作中。

YMG全媒体记者 王瑶 摄影报道

编 者 按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起步之年,是烟台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元目标的冲刺之年。市委号召全市上下咬定发展加力干,政企同心携手干,不忘初心用情干,坚守底线统筹干,转变作风担当干,确保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元目标,创造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党委有号召,政协有响应,委员有行动。政协委员作为全市各行各业的精英代表,在冲刺万亿城市新征程中更是责无旁贷。市政协在全市政协委员中开展“冲刺万亿城市,政协委员走在前”主题活动,把广大委员的行动力、创造力汇聚成助推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今起,市融媒体中心旗下烟台日报、烟台电视台、胶东在线、大小新闻客户端、烟台后浪号等媒体平台,推出“冲刺万亿城市,政协委员走在前”专栏,全方位、多形式呈现政协委员锚定“万亿城市”目标的履职实践和使命担当,在全市上下大力营造冲刺“万亿城市”、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浓厚氛围。敬请关注。

走进市政协委员、山东省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滕瑶的办公室,摆放在办公桌上的5个火箭模型格外吸睛。“我们已成功完成了两个型号的运载火箭海上发射任务,剩下的3个型号也将陆续启动海上发射。”滕瑶说。

时间回拨到2020年9月15日9时23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黄海海域成功实施长征十一号海射遥二运载火箭发射任务,采用“一箭九星”的发射方式将9颗商业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此时,“中华复兴号”轮甲板上掌声四起,人们握手、欢呼,无数个日夜的辛苦努力与热切期待,在这一刻化作成功的喜悦。

“在首次采用无动力、排水量大、晃动相对小的驳船发射基础上,这次我们采用了带动力、排水量较小、晃动幅度较大的常规商用工程船舶开展海上发射任务,进一步提升了海上发射效率并拓宽了海上发射支持装备选型范围,也再次验证了我们海上发射支持保障技术的可靠性。”作为海上发射海面总指挥,滕瑶参与此次海上发射保障任务,他表示,“这是一个重要历史节点,意味着烟台航空航天和海洋工程两个行业完全有能力联动,完美地实现了产业融合。”

山东省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由鲁东大学联合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东方航天港产业园、航天一院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中科院力学所空天飞行科技中心等共同建设,是海上航天领域国内首家集船、箭、星、指控等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致力于海上航天领域重大科技攻关、关键系统研制及海上发射与回收技术服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工作。创新中心集聚业内顶尖单位和高端智库专家,实现资源和智力的内外部有机融合,共同为海上发射提供技术服务及保驾护航。

近年来,滕瑶带领创新中心与航天一院合作,共同完成海上火箭发射技术方案论证及实施,与航天火箭团队一起共同启动我国海上航天事业的新纪元。

创新需要一股韧劲儿、拼劲儿。2017年年底,滕瑶正为怎样解决船的晃动问题发愁。“火箭海上发射需要稳定,再大的船也还是会晃动,这是海上发射面临的主要问题。”滕瑶回忆道,“最终我们研发了海上发射支持系统,通过反向运动缓冲重力加速度,让船身达到发射要求。”

技术问题解决后,滕瑶又带领团队开展了两次发射实验进行技术验证,初步完成了由航海到航天的跨界融合。“我作为国内最早一批进入国际海洋工程领域的海工人,一直致力于船舶与海洋工程研发设计,但海上发射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航天对地方产业的带动力和牵引力,应该说,我们是用海洋平台把火箭与航天产业一起接到了烟台。”滕瑶说。

2022年12月9日14时35分,捷龙三号固体运载火箭在黄海海域点火起飞,以“一箭十四星”的方式,将14颗卫星精准送入预定轨道,首飞取得圆满成功。山东省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再次深度参与保障任务,这也是创新中心第5次为海上发射保驾护航。

“本次发射实现了由海上冷发射向海上热发射的历史性跨越,再次验证了海上发射支持装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创新中心团队根据海上热发射面临的尾焰冲击、高温烧蚀等技术挑战,创新性设计了海上航天支持装备安全保障监测系统,优化了测试布局方案,首次获得了海上热发射模式下起抛锚、拖航、发射等全流程支持装备水动力、冲击振动、典型结构应力应变等基础数据,验证了海上装备热防护、悬臂发射与导流等技术方案,为进一步优化提升支持装备安全性、可靠性等提供了依据。”滕瑶说。

2019年6月5日,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以山东烟台海阳港作为发射母港,在黄海海域成功实施我国首次海上卫星发射。以此为契机,烟台迅速启动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建设,高标准规划了总面积34.19平方公里的东方航天港产业园区,聚力打造国际一流海上发射母港和国家级空天信息产业园。

“以前,火箭制造与发射是分散的,运输成本高,且交通受限,随着我国首个海上发射母港——中国东方航天港落户烟台,相关产业纷纷涌入,一个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新业态正在加速崛起。”滕瑶说,“如今,烟台航空航天产业已初步形成以海上发射为牵引,以火箭总装测试、卫星研发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及空天信息应用为主的链式产业布局。”

自2019年我国首次实施海上发射至今,东方航天港累计成功完成5次海上发射任务,将37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滕瑶主持完成的“运载火箭海上发射技术及装备”成功应用于我国首次火箭海上发射试验及历次海上商业发射中,填补了国内空白,该成果入选2020年度山东省“十大科技成果”,并获2020年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金奖。

海上发射是商业航天快速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围绕“抢抓时代机遇 做强海上航天”,滕瑶在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进行大会发言时建议:“我国现有四个发射基地均在陆地,安全及商业发射任务面临瓶颈,但海上发射解决了发射档期和安全问题。”2015-2020年,商业航天行业市场规模由3764亿元增长至1020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2.09%,预计到2024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达到24060亿元。据统计,航天产业的直接投入产出比约为1:2,对相关产业的联动却高达1:10。“这是我们必须加快布局、加快发展的广阔蓝海。”

面向未来,滕瑶的目标十分清晰:“今年,我们将完成不少于6次发射任务,落地液体火箭发射,实现全系列型号在烟发射。借助我市传统优势产业,融合新需求,不断把我们的技术变成产品,再把产品变成产业,为助力烟台‘过万亿’贡献海工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