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在,诗意在

2023年04月07日

□吕致远

暖盼春来,青山如故,自然之景四季流转,孕育出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有心之人善于从眼前的一花一木间采撷诗意,发现天地之无言大美。

总览古今之诗词歌赋,会发现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是如此密切,凡一切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客观存在都能够作为诗歌中意象建构的基础,为天才般的诗人所发现。天地山川、风霜雨雪、明月夕阳无一不可以入诗。在那无始无终、无穷无尽的宇宙之中,唯有广博浩渺的穹庐绵延亘古,幻变的万物交替更迭:朝风暮雨,春去秋来……岁月易逝,盛衰无常,包罗万象的自然让人类对万物变迁无限感慨。

有如自然之流水,看大江浩荡东去,每一朵浪花都是人生长河中的一点一滴,一朝奔腾而过,就难再追寻。因此,苏轼于赤壁咏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感慨人生有限而风月无边的怅惘;王勃于长江感慨“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抚今追昔,人事往来代谢变化匆匆,亦应珍惜当下。

有如自然之星辰,日出日落,月圆月缺,星启星陨,乃是自然千古的更替规律,因此先人们皆如王勃那般“识盈虚之有数”,对头顶的广阔世界产生深深的思索。苏轼的“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为古今传诵,在月亮的盈虚之间发现人生的宽慰;南唐后主李煜有名句“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从月光的永恒关照下,浸透了对故国沦亡的泪水;冯梦龙道“日往月来,星转斗换”,抒发了渺小个体在时空变换间的恍惚迷离之感。

有如自然之山川,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的《鹿柴》曲径通幽,试图创造一种幽深而光明的境界,无处不彰显着诗人淡泊名利、返璞归真的超然心境,总有一派清幽明净、天人合一的境界。

我们说,变幻莫测的大自然赋予了人们太多的想象。绚丽斑斓的宇宙中,总在进行着新生与衰亡,衰亡又重生。自然昭示着万物的定数,兴亡的规律,盛衰的依凭,而诗意的眼睛总会敏锐地捕捉到它,并通过自己的表达启示人们关注它,思考它,感慨它。自然在,诗意便在,抓住每一个流逝的瞬间,记录下变化的大自然赐予人们的最鲜活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