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读报,文化雨露沁心脾 烟台日报 2024年01月12日

□孙瑞

上世纪60年代,我出生在胶东农村。当时精神食粮极度匮乏,几乎见不到书报,我的目光只好逡巡在那些跌宕起伏、热血沸腾的小人书上,寻找其中的“黄金”。

看够了小人书,又瞄准老房墙上的旧报不放,旧闻旧事成了我的“浏览器”“图书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为国家繁荣昌盛注入持久力量”“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习人民解放军”等口号,烂熟于心。

读旧报,使我了解了国内外的大事小情、实时消息,增长了见闻,拓展了知识面,也是我开拓眼界的唯一渠道。

老家的街坊李好义是技术队的技术员,经常把全村唯一的一份《烟台日报》带回家。晚饭后,我便经常到他家“蹭报”,爱不释手地从一版看到四版。读过之后,只觉得口齿留香、回味无穷,尝到了不出家门便能了解天下、掌握大千世界的甜头。

进了腊月门,家家户户张罗着忙年,贴墙纸、糊窗花,把老房子装扮一下。父亲从单位里带回一些糊墙用的旧报纸,我如获至宝,细细阅读。直到母亲把浆糊熬好了,等着报纸糊墙,我才忍痛割爱。

通过读报,我掌握了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五要素”,把一些好人好事写成了“豆腐块”,投给工会、办公室,很多稿件被厂报、黑板报采用。

劳作之余,或无所事事时,总觉得读报就是一种享受。《参考消息》《人民日报》《大众日报》《烟台日报》《光明日报》等,无论是社论还是新闻亦或是图片,我都不放过;特别是文学副刊,每一篇都细细品读,丰富生活,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受益匪浅。

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烟台日报》有个“蜂蜜与蜂刺”的漫画栏目,很有影响力。著名漫画家华君武、上海漫画家郑辛遥经常给这个漫画栏目投稿。后来,我壮着胆子,画了一幅“官兵一致”的漫画投给报社,没想到责任编辑曲凤鸣来信鼓励我,要我继续努力。曲编辑还说,漫画就是讽刺与幽默,它虽然不能解决实际、具体的问题,却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引起读者深思,这就是漫画创作的目的。

后来,我又学写新闻、通讯。每次投稿给曲编辑,他都不厌其烦地帮我润色。1995年,我写的《小蛇也敢吐大象》消息,获得“野夼杯”短消息大赛一等奖,还多次被《烟台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

多年来,我已养成读报的习惯,顶峰时期甚至达到狂热。上世纪90年代的一天,我随单位领导到烟台某部慰问,在接待室看到《解放军报》刊登的一篇美文,它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趁人不在,我偷偷叠起来装在口袋里带回家读。

书中自有“黄金屋”,报纸里的“金条”也不少。读报,可以纵览国内外瞬息万变的政治风云;读报,可以掌握稍纵即逝的市场信息;读报,可以获知大千世界的精彩。

记得英国前首相邱吉尔说:“无书报之家,犹无窗户之室也。”这话极有见地,作为一个健全的现代人,岂能不读?

1992年8月,《烟台晚报》问世以后,我又迷上了晚报。《烟台晚报》的风格贴近生活,24个版面中,要闻、都市、热线、现场、地方、生活、专题等本地新闻版面占到了一半以上。读者群较为广泛:上至政府官员下至普通百姓,既有经济实力雄厚的商务精英,也有街头的小商小贩,遍及社会的各个层面,可见其受欢迎程度。我特别喜欢“老于帮办”“烟台街”“读书”等栏目,很有影响力。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起步之年,《烟台日报》重磅推出了“我和我的烟台”系列报道,形象地反映了时代进步的声音,传递出人民对社会的呼唤和需求。很多笔墨,可以说是永恒的,不朽的。

《烟台日报》作为精神的领地、思想的家园,总是将思想性、文化性、趣味性、知识性融为雅俗共赏的版块,成为读者精神上的追求和寄托。特别是理论版,有责任、有担当,有新思想、新见解,成为我们心中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如今,我还保持着看报纸的习惯,虽说智能手机和上网都可以浏览信息,但我总会买几份报纸看看。

报纸犹似一块蓝色的天,展开着一片蓝色的希望。它不但充实了我的业余生活,给予了我宝贵的知识,更带给了我无穷的乐趣,文化的雨露,精神的滋养。

我爱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