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高考后, 我培育文学“新芽”

2023年06月08日

张荣起

上世纪70年代末,伴着恢复高考的东风,久违了的读书风气重回校园。我当时任教于栖霞四中,发现好多学生因为适合他们课外阅读的书太少而苦恼。作为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我在学生中发起成立了一个文学兴趣小组。

我事先在《中国青年报》和《山东青年》月刊中,选取反映校园生活的文章,一人读、大家听。全省乃至全国的学子们刻苦读书、立志成才的事迹和好文章,鼓舞着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大家听后都跃跃欲试。我觉得培养他们写作兴趣的火候到了,要求每人每周写一篇“周记”在小组交流。出自同伴之手,反映身边的人和事,自然让学生们感觉比报纸上的文章更有亲切感。作品受到老师和同学肯定者,极想与更多人分享,于是我搭起另一个平台——《新芽》手抄报。手抄报张贴在教室后墙,课余饭后,总有好多人围观点评,大家学习语文的兴趣悄然增加。1980年暑期,这届学生迎来了毕业(当时是高中两年制),高考中,语文不出意外地取得了理想成绩。

80级新生到来,我担任2班和5班两个班的语文课。其中5班学生基础较差,我便因势利导,把上一届的语文兴趣小组在这个班延续下来,改《新芽》手抄报为油印小报。课堂作文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紧密结合,全班很快兴起一股学语文热。我曾以“妈妈的心”为素材,让同学们自己命题创作,发现一批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最突出的是王丽云同学的《买花裙的悲欢》,在《山东青年》第10期上发表,在校内引起不小的反响,社会上的反响更是始料不及,信件像雪片一样飞来。记得一位战士在来信中说:“我在南方遇到好些同志瞧不起山东兵,说山东穷、不文明。你优美的文章反映了如今山东的新面貌,改变了同志们的世俗观点,是我们山东兵的自豪。”

可惜的是,1982年期末考试后,王丽云因家庭困难,毕业后就回乡务农了。以至于新学期到来,全省中学生习作颁奖大会邀请函到来时,校长只能安排我去济南领奖。到达省第一招待所后才知道,全省从大约两万件参赛作品中评出一二三等奖共100名,现场领奖的只限一二等奖的30名学生和3名教师。烟台地区有7人获奖,王丽云的作品获一等奖。

颁奖大会期间,我得知莱阳九中两名获奖学生都是文学社的社员。我第一次听说校园里有文学社这个组织。当参观了他们办的手抄报和油印的《拓荒》会刊以后,我豁然开朗,这不就是我们语文兴趣小组和《新芽》报的翻版吗?回校后,我征得校领导的支持,将文学兴趣小组顺利过渡为新芽文学社,社员扩大到全校的文学爱好者。《新芽》报成为校园绽放的一支文学新葩,社员从起初的二三十人发展到七八十人,学生们的写作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据不完全统计,仅1984到1986两年多时间内,文学社成员的文章被市级以上报刊选登的就有10多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