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五号航天员打开“家门”,欢迎神舟十六号乘组入驻“天宫”

2023年05月31日

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打开天和核心舱气闸舱径向舱门并向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挥手致意。

谭希光 制图

新华社北京5月30日电 5月30日9时31分,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入轨后,于5月30日16时29分,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整个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

5月30日18时22分,翘盼已久的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随后,两个航天员乘组拍下“全家福”,共同向牵挂他们的全国人民报平安。

后续,两个航天员乘组将在空间站进行在轨轮换。其间,6名航天员将共同在空间站工作生活约5天时间,完成各项既定工作。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介绍,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将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进行在轨轮换。在空间站工作生活期间,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将进行出舱活动,开展空间科学实(试)验,完成舱内外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等各项任务。

这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是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9次发射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75次飞行。

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

这是中国人第11次飞向太空,也是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这意味着,中国空间站完成了从建设阶段向应用与发展阶段的过渡。

从乘组人员名单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转变:

指令长航天驾驶员景海鹏、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载荷专家桂海潮。

这个“三人组”,首次包含“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三种航天员类型,也是我国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首次太空飞行。

这次飞行,乘组将承担非常繁重的空间科学试(实)验任务,也是目前开展在轨试(实)验项目最多的一次载人飞行任务。

景海鹏作为航天驾驶员,主要负责飞船的驾驶、空间站操作。同时,这也是景海鹏第三次担任指令长,他将继续担任组织协调,包括天地联络、任务指挥,对这次任务中乘组的安全负责。

朱杨柱与景海鹏一样都来自航天员大队。这次,他和景海鹏一起,主要负责直接操作、管理航天器,以及开展相关技术试验。神十六飞船入轨后,空间站将形成三舱三船的组合体,对航天员乘组来说,运行管理的任务量更大,担子也更重。

朱杨柱说:“作为航天飞行工程师,我将在指令长的带领下,完成好空间站的日常维护、保养和维修任务,开展好载荷照料和试(实)验工作,使空间站更加安全、稳定、高效、长久地运行!”

桂海潮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在科学、航天工程等领域受过专业训练,有着扎实的理论背景,这次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承担较多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领域跨度大、舱内外载荷数量、实验项目多,实验设备、实验机柜精密,维护维修操作要求高,要求操作细致精准。

这样的安排和组合,体现出分工又合作的专业精神。

当然,分工并不是各顾各,正如指令长景海鹏所说:“分工不分家,我们三人会互相配合、密切协作。”

我国航天人才梯队已经形成

这个“三人组”,是“一老带两新”,是由1名“60后”带着2名“80后”组成的“跨代乘组”。

景海鹏已经三度飞天,早被大家熟知。

2008年,他执行神舟七号任务,在轨飞行两天多;2012年,他带领神舟九号乘组,进行了13天太空遨游;2016年,他带领神舟十一号乘组,在轨飞行33天,首次实现了中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

胸标上的三颗金色星星,是他三次进入太空的标志。

这次出征,标志着景海鹏成为我国四次飞天的航天员,也是我国迄今为止飞天次数最多的航天员。

尽管已经57岁,距离上一次飞天也已过去7年,但为了这次任务,景海鹏时刻准备着:每天600个俯卧撑、600个仰卧起坐、上千次跳绳,这还只是他锻炼的“标配”,加补加练更是家常便饭。

微信名为“飞天猪”的朱杨柱,和教授桂海潮则是航天员新人,今年都37岁。他俩的入选,标志着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首次执行飞行任务,表明我国航天人才梯队已经形成,人才辈出的局面令人振奋。

桂海潮回忆,在景海鹏执行2008年神七任务时,自己还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名学生。今天,拥有相同航天梦的他们,将一起执行神十六任务,一起“太空出差”。

从1998年我国选拔首批航天员开始,航天员的队伍逐步壮大。如今,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第三批航天员手中。

面对鲜艳的五星红旗,航天员们曾庄严宣誓:“我自愿从事载人航天事业,成为航天员是我至上的光荣……”

浩瀚太空,将迎来更多中国航天员的身影。

乘组人员有变化,“航天精神”永相传

与上一次相比,每一次新的乘组都会有人员变化。但无论是第一批,第二批,还是第三批,有一种精神始终在传承,那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一代代航天人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把国家民族放在心里、把责任荣誉担在肩头,以无私的奉献和付出,推动我国航天事业爬坡过坎、不断向前。

为了完成神十六任务,乘组人员需要安全通过72小时睡眠剥夺实验、48小时沙漠训练、承受8G压力的离心机训练……每一项训练,都是对身体极限的考验和突破,都要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和煎熬。他们凭着顽强的意志,战胜一个个考验,挺过一道道难关,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尽管已是第四次飞天,但景海鹏表示,深感此次任务责任重大。他带领乘组广泛采取研讨式、互动式、交流式的方法,对空间科学试验、航天员出舱活动、空间站维护维修、长期飞行健康防护,特别是应急与故障处置都进行精心、精细、精准的准备。

经过一年多的朝夕相处和训练,今天的神十六乘组团队,任何一个表情、动作和眼神,彼此之间都能心领神会,默契得像一家人、一个人。

在29日的见面会上,景海鹏说:“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圆满完成这次任务,用我们的双手把所有科学家的心血汗水、智慧梦想变成现实。”

这句出征誓言,令人钦佩,更让人踏实。

北海救助局圆满完成海上应急保障任务

本报讯(通讯员 乔靖 YMG全媒体记者 唐克 摄影报道)5月30日,交通运输部北海救助局圆满完成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海上应急保障任务,这是该局第十一次完成神舟载人航天系列海上应急保障任务。

接到发射保障任务后,按照交通运输部、部救捞局有关部署,北海救助局成立领导机构,制定专项任务实施方案和推进表,多次组织相关人员对保障任务进行研究部署,提前开展风险评估,制定应急防范措施,精心选派精干人员参与任务。

“北海救118”轮陆续完成相关设备加改装、调试和测试,对夜间及高海况条件下作业流程及注意事项进行重点分析评估,并就关键环节持续开展应急演练。抵达任务区域后,“北海救118”轮密切关注海区气象条件,制定详细作业计划,严阵以待、精益求精,全力做好保障工作。

发射前,局专项任务领导小组在局救助值班室集结,密切跟踪关注发射实况,为专项任务提供快速及时的岸基支持保障。随着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海上应急救援保障任务也顺利完成。

近年来,北海救助局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优良作风,圆满完成了神舟系列飞船发射的海上应急救援保障以及多次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海上发射保障任务,构筑牢固的海上生命保障线,为航天强国建设贡献北海救助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