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

笊篱与漏勺儿 烟台晚报 2023年05月07日

王东超

笊篱是一种传统炊具,烹饪时用来捞取食物。《集韵·效韵》:“笊,笊篱,漉器。”“笊”从竹从爪,“篱”从竹从离,“竹”为材料,“爪”有抓取、捞取义,“离”有分离、隔离义,笊篱的作用是使烹煮的食物与油、汤等分离。

笊篱使用历史很悠久,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饼法》:“拣取均者,熟蒸,曝干。须即汤煮,笊篱漉出,别作臛(huò,肉羹)浇。”宋《五灯会元》:“有不有,空不空,笊篱捞取西北风。”元刘君锡《来生债》第三折:“我一日编十把笊篱,着灵兆孩儿货卖。”南方的笊篱多用竹编,北方的多用柳条编。

黄县的笊篱别有特色,其把儿为一扁窄的木把,老黄县民居进家有东、西两个锅灶,东间、西间屋门的门楣上靠近锅台一侧凿有一扁窄的口子,笊篱的木把儿正好可以插进去,上顿吃剩下的干粮就放在笊篱里,蒙上笼布,通风透气不易霉变,猫也够不着,下顿再熥时也方便拿,比来回摘挂干粮篓儿要省事许多。此外,有些吃食不太适合放在干粮篓儿里的,也可放在笊篱里。

记得小时候到了天冷的时候,奶奶会用猪血和着白菜末、粉团之类,灌到猪大肠里蒸熟,这就是老黄县美食“灌肠”。凉透的灌肠就放在笊篱里,下午放学回家,奶奶会摘下笊篱切两片灌肠给我垫补垫补。那时候肚里没有油水,总是饥肠辘辘,放下书包第一件事就是去摸笊篱,大人会笑骂:“你就和笊篱亲。”

笊篱除了打饺子、捞面条之外,炸丸子、炸枇杷梗等也要用到,所以有句俗语叫“油毡纸夹笊篱,里外不沾油”。笊篱还常用来“捞麦儿”,过去要 “推麦儿”,得先要捞一遍,去除麦子里的尘土和杂质。把麦子盛在锅里倒水搅拌,这时一些秕麦粒、麦糠等都漂在水面上,这些杂质叫“麦余儿”。先把“麦余儿”用笊篱捞出来喂鸡,再用笊篱将洗好的麦子捞出来盛到笸箩里,用抹布把水分抹干,再运到平台上摊开晾晒,晒干后才可粉面。

笊篱还有一个比较少见的用途,就是用来收蜂儿。过去有的农户在锅台后的窝儿里养蜜蜂,蜂窝弄好了,得去野外收蜂,找到蜂后,将其固定在笊篱上,其余的工蜂就会蜂拥而至,用红布一蒙,就可收回家了。

柳条编的笊篱捞完食物之后,缝隙里容易积存残渣和淀粉,不容易清洗,后来就有了铁丝编的笊篱,称为“铁笊篱”,代替柳条笊篱。民间有句歇后语,“吃铁丝拉笊篱——真能编”,指的就是铁笊篱。

《西游记》第三十九回:“老官既然晓得老孙的手段,快把金丹拿出来,与我四六分分,还是你的造化哩;不然,就送你个皮笊篱——捞个罄尽。”笊篱本是捞物沥水的工具,让水或油从中间的缝隙漏出,而皮笊篱没眼儿,滴水不漏,用来指人极其吝啬,舍不得拿出一点钱来。也用来比喻一个人说话办事细致周密,没有破绽。元范康《竹叶舟》:“这一个倒骑驴疾如下坡,这一个吹铁笛韵美声和。这一个貌娉婷笊篱手把,这一个鬓蓬松铁拐横拖。”明汤显祖《邯郸梦》:“汉钟离到老梳丫髻,曹国舅带醉舞朝衣。李孔目拄着拐杖打瞌睡,何仙姑拈针补笊篱。”八仙中的何仙姑原本的法器是笊篱,后来大家觉得这造型太村姑了,这才改成手持荷花。

笊篱不仅是个炊具,还可用作店招。旧时有些北方的小店常以笊篱代替招牌,悬挂在门口,故有则歇后语,“门口挂笊篱——小店”。李健吾《雨中登泰山》:“一排留宿的小店,没有名号,只有标记,有的门口挂着一只笊篱,有的窗口放着一对笊篱。”马三立单口相声《打油诗》:“那时候住店挂笊篱,店门口挂笊篱。挂笊篱是什么呢?就是管伙食。伙食得自己掏钱,爱做什么做什么。锅盆碗灶都有。”早期的客栈,很多是不提供饭食的,客人需自备食材,借着店家的锅灶来生火做饭。走的时候,结算给店家几文柴炭钱,这种行为称为“打火”。有时人们喜欢说一些类似江湖黑话的词语,为平淡的生活增添一抹亮色,后来就有人把“打火”叫作“打尖”,二者字形相像,但把“打火”说成“打尖”,会更显得自己是“老鸟”。所以过去的小说杂剧中,包括现在的古装影视剧中,经常可以听到一句话:“客官,你要打尖还是住店?”“住店”是单纯住宿,“打尖”是起火做饭,当然后来不用自己起火,由店家提供饭菜也叫“打尖”。

相比

笊篱,漏勺儿出现的时间要晚得多。漏勺儿是一种有许多小孔的勺子,材质大多为金属的,最早是铜的,铜比较软,容易打制。后来是铁的,需要机械才可以大规模制造。轻铁的漏勺儿大约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出现,现在则是不锈钢的了。漏勺儿通常比笊篱要小(饭店里用来沥油的漏勺儿个头也很大),轻便,结实耐用,便于清洁,现在已渐渐取代了笊篱的地位。不过笊篱重点在“捞取”,而漏勺儿重点在“漏”。打篮球时,防守不好的队员戏称“漏勺儿”,没有称“笊篱”的。

过去粉房(有人写作“粉坊”,是错的,清《京师坊巷志稿》:“粉房琉璃街,大兴张志作‘粉房刘家街’是也。”过去北京也有很多粉房,所以才会有豆汁儿这样的小吃)“漏粉”,就是把加水调好的粉团搋出“劲儿”来,再放入一个大漏瓢里,以扁拳有节奏地敲打,根根银丝落入下面的开水锅中,煮成粉条。自己在家把粉团调得稀溜溜的,倒入开水锅中熬成糊状,置之漏勺儿或漏盆中,下面放盆凉水,粉团糊一点儿一点儿地漏出,样子一头圆一头尖的,这称为“漏鱼儿”,黄县话称为“河蟆骨朵儿”,捞出来加酱油、醋、蒜泥、辣椒油、芫茜菜末、黄瓜丝儿一拌,酸辣爽滑,最适合夏天吃。南方则以米浆制作,称为“凉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