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保护传承好村落文化遗产

2023年05月26日

□燕台石

福山是我的故乡,是我魂牵梦萦的一道壮丽风景。自秦汉置县迄今,千百年来,福山人民兼收并蓄、薪火相传,创造着悠久独特的历史文化,其中村落文化尤为灿烂辉煌而备受瞩目。

村落是人从诞生到死亡的基地,是人类一切文化之根,既是物质文化遗产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村落是自然的述说、历史的述说、文化的述说,更有生命鲜活的记忆。村落不仅包蕴深厚久远的历史,同时也是人们慰藉心灵的精神家园,是寄寓乡愁的根性土壤。

村落是农耕文明最小的社区单位,也是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中华文明的灿烂性、多样性、地域性、创造性在村落里有着生动的传承和体现。比如说大量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与村落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甚至就是诞生地和发源地。

所幸的是,村落文化保护工作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也提上了责任部门的议事日程,且得到各级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 “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然而怎样才能让这一座座村落成为人们念兹在兹的“乡愁”,确实考验着各地执政者的智慧、胸怀和良心。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追踪这些改变,记录改变的过程和程序,把消失和转换的村落“追”回来,在及早摸清弥足珍贵的“家底”后,用心用情、有针对性地做好村落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

为此,在福山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下,由福山区政协牵头,从2019年1月开始,福山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村落文化普查工作,摸清自然村落的历史人文状况、挖掘历史人文资源、地理环境、历史沿革等。至2020年底,全区4镇4街道、40个社区、326个村居,基本完成了村落文化普查工作任务,并采用无人飞机航拍村落照片,建立起完整的村落文化档案。

在完成普查资料审核及总结推广福新街道试点的基础上,《福山村落文化》丛书的编撰工作得以全面展开,福山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挂帅,福山区政协会同有关部门成立了编撰委员会,聘请区内外村落文化方面的专家,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对编撰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区与乡镇(办事处)抽调得力人员组成编写队伍,从而保证了编撰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按照统一规范与体例,《福山村落文化》丛书经过初稿编写和总纂、专家评审、修改完善等规定程序,各个乡镇(办事处)均已独立成卷,所属村庄也都独立成章,内容主要包括:名称、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姓氏源流、人口、民族、方言、民居、宗祠、风俗习惯、家谱族谱、家规族规、宗教信仰、文物遗址、掌故传说、历史事件、人物等。列入国家、省、市级历史文化名村、古村落、传统村落名录和特色明显的自然村,均突出自身特色编写内容。

在《福山村落文化》长达四年的普查编写过程中,我有幸被聘为编纂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见证了福山村落文化普查与丛书编撰的全过程,深为此次规模宏大、涉及面广、配合联动、影响久远的普查与编撰活动所激励和感动。从我参与掌握的实际情况来看,《福山村落文化》的普查与编撰工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坚持顶层设计部署。在福山区委、区政府统一研究部署下,区政协具体承办,相关职能部门和乡镇(办事处)协同工作,层层落实责任制,一竿子插到底,环环紧扣,不留死角,让村落文化保护利用工作在普查与编撰过程中得到充分展现。

二、实行全面排查摸底。为了全面掌握福山区村落文化的分布情况和特点,全区上下广泛发动,认真开展村落普查工作,建立村落文化档案,对具有一定历史年限和规模,在艺术、建筑、民俗等方面有独特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逐一提出调查、挖掘和整理的工作方案。

三、努力突出文化特色。《福山村落文化》力求与方志、地名志等文献资料相区别,着眼优秀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如一些靠口口相传的传统技艺、口头文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传承人的离世,走入了人离艺绝的断代境地,此次普查与编撰工作及时做好记录整理,有利后人有源可溯。

四、积极发挥专家作用。通过聘请高等院校和高水平村落文化研究专家的形式,发挥当地一线文化工作者的作用,逐步形成内外结合、专兼结合的专家咨询团队,保证村落文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促进普查成果的转化,为挖掘历史人文资源、保护自然村落、开展新农村建设等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文字材料。

五、广泛发动干部群众。从普查开始,力求选好普查和编撰人员,组织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参与其中,特别是充分发挥原住民、当地文化人的作用,充分尊重当地的长者、贤者和村干部,通过多方走访,记录不同声音,确保村落文化普查与编撰工作的完整性、独特性和真实性。

六、加强全面统筹工作。通过挖掘底蕴深厚村落文化,牢固树立村落保护和利用意识,利用好普查成果,争取实现国家级和省级、市级与村落文化相关项目申报工作的新突破,与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城乡融合发展结合,协力攻关,多措并举,举一反三,取得村落文化保护利用与推进相关工作的双赢效果。

福山村落文化普查与《福山村落文化》丛书编撰工作,历时四年多的时间,为福山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今后的工作任务仍然十分繁重。为此,我与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史纪明、赵培策、马海春、王正东、兰玲等同志经研究,特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村落生存面临的突出问题。目前村落面临着传统建筑破损、建设性破坏、资金投入不足、发展目标缺失、人才技术短缺等问题。其中空心化是当前村落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必须积极应对空心化问题,让传统村落常年有人居住,鼓励喜欢村落文化的人返乡居住。把人气聚起来,这是村落生存发展的当务之急。

第二,实施分级管理,精准保护好村落文化。村落历经风雨沧桑,能够绵延至今,实属不易。我们要以敬畏之心、历史之责守护好祖先留下的宝贵遗存。要深入开展村落文化研究,对重要村落进行测绘,编织结构清晰的村落文化资源网。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镇街和村庄建立镇史馆、村史馆、名人纪念馆、红色纪念馆、民俗馆等。

第三,适应现代生活需要,让村落走向现代文明。当前村落中有一个突出矛盾,就是居住者对现代生活的要求与历史文化的冲突。要改善村落生态环境,发展有机农业、特色农业,建立独有品牌农产品。要通过开展民宿、旅游、康养、度假、休闲、互联网+等新业态模式,让游客在村落住下来,慢下来,真正享受一流的优质生态服务。大力推动认养和共享村落民居。一个传统建筑,10户20户共同来认养、共享,每个人花钱不多,就可以让传统村落很好的用起来、活起来。

第四,编制村落发展规划,让村落走向未来长盛不衰。乡愁是乡村的文化记忆,相对于城市的浮躁、复杂与多变,村落则有着更多诗意与温情。城镇化依然是当前城乡发展的主流,村落在城乡融合背景下如何发展,是必须面对的一道难题。只有不断地发展,才是对村落的最好保护,只有发展才能体现村落的价值,才能让村落文化传承下去。采取灵活有效的融资模式,通过村落空间连片发展、重构村落自然风景、地方风情要素植入现代旅游休闲项目等措施,让村落具有自我造血的功能和机制,逐步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归梦如春水,悠悠绕故乡。随着福山村落文化普查工作结束和《福山村落文化》丛书完稿付梓在即,区里领导嘱我写篇序言。乡音在耳,乡情难却,乡愁绵绵,虽然力不从心,唯有勉力为之,也算是为家乡的村落文化保护与利用尽一点绵薄之力。

[《福山村落文化》丛书(共9卷,19册),4700千字,政协烟台市福山区委员会编,2023年5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本文是该书序言节选,标题为刊发时所加。作者系鲁东大学原副校长、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山村落文化》编纂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