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04 18:57:40
来源:水母网
前不久,笔者在古玩街上幸运地淘到了一张特殊的报关单:时间是1922年10月18日,距今已近百年,申报者是士美洋行,货物是一船大米,去向是从龙口发往芝罘。报关单上除了龙口税务司的印章以外,大都是英文和俄文。凭着一点英文基础,笔者基本弄懂了这张报关单的大致意思。
薄薄的一张小纸片,却让人读出了一段屈辱的近代史。报关单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龙口海关税务司的红色大印。这方大印并不是当时清政府在龙口设立的海关常关的监督大印,而是外国势力掌管的洋关———东海关龙口分关的大印。
说到龙口的旧海关,不能不提到东海关的沿革。1861年,烟台港正式对外开放。1862年3月登莱青道衙门从莱州移驻烟台,兼领东海关监督,监理山东省的总关事宜。1863年,东海关税务司(洋关)建立,由英国人汉南任监督。此时,烟台口岸“常关”和“洋关”并立。1901年,赫德参与八国联军的议和谈判,提出洋关兼管五十里内的常关。之后,烟台洋关公然接收了周边的几个常关。但实际上,龙口海关被洋关接管是1916年的事情了。
笔者在烟台市博物馆见过一张馆藏的绘制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的烟台地图。从这张地图上,可以清晰地找到士美洋行在烟台北部的地理位置。足见这家俄商洋行在当时的烟台街上是数得着的。从这张报关单上可以看出,烟台士美洋行的老板签名,并不是其创立者、路易斯·亨利·史密斯(LouisHenrySmith)的大名,而是L.D.huchies。虽然这张报关单距今差不多已近百年,但上面的签名依然清晰。士美洋行是史密斯在1894年于烟台创办的。他在来中国之前,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呆了十年。在那里,史密斯同俄国政府和商界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当时,士美洋行是烟台唯一的俄商洋行,当时俄国尚未在烟台正式建立领事馆,史密斯充当了俄国在烟台的商务代办,一开始,主要经办金融业,是俄国亚洲银行在烟台的代办。1908年,俄国亚洲银行在烟台建立分行,士美洋行遂结束了银行业代理业务,转而经营船务、保险及进出口业务,如蚕丝、草帽辫、花边、丝绸等。士美洋行自置汽船,在烟台与海参崴之间往来运输。
有意思的是,这张报关单上居然盖着两个士美洋行的公章:一个是烟台芝罘士美洋行的报关章,一个是士美洋行在龙口的签收章。据此可以得到推断:早在1922年10月,烟台士美洋行就在龙口建立了分公司。这和英国人阿美德在《图说烟台》一书的记载是相符合的。
包括士美洋行在内的外国洋行从中国攫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也使国内的民族工商业遭受了重创。这也再次提醒我们必须铭记惨痛的历史教训:只有国家强盛了,所有的经济实体才有可能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竞争。
士美洋行报关单
责任编辑:安雨山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